尋訪古茶道,感受歷史余韻
濉溪古鎮作為皖北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便是商賈云集的茶葉集散地。調研團首日走訪了古鎮保存完好的茶行舊址與古茶道,在斑駁的青石板路與滄桑的老字號招牌間,隊員們觸摸到明清時期茶貿易的繁榮印記。當地文史專家向團隊詳細講解了濉溪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淮北茶道”在南北商貿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7月3日清晨,調研團來到濉溪老街的"王家茶坊",親身體驗了當地特有的"棒棒茶"品飲儀式。這種以梨木棒攪拌為特色的飲茶方式,已被列入淮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學們按照老茶人指導的"三聞三品"古禮,左手托起溫潤的茶碗,先輕嗅那糅合了糙米香與果木香的獨特氣息,再分三口細細啜飲,感受茶湯從滾燙到溫潤間層層遞進的滋味變化。不僅品味到"七分茶三分棒"的絕妙配比,更從老茶人講述的茶禮掌故中,感受到非遺文化獨特的魅力。

圖1:眾人圍坐長桌品茶,體驗傳統茶文化(攝影:蔣志航)
對話非遺傳承人,見證匠心堅守
7月2日,團隊拜訪了省級非遺項目“濉溪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王師傅。在傳統制茶作坊中,王師傅演示了殺青、揉捻、烘焙等古法工藝,并坦言:“機器雖快,但手工茶的溫度與靈氣無法替代。”隊員徐樂在體驗炒茶時感慨:“每一片茶葉都凝聚著匠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時間的沉淀。”
此外,團隊還采訪了多位民間茶藝師,記錄下瀕臨失傳的“老茶館評茶”習俗。隊員周妍表示:“老茶客們通過觀色、聞香、品韻來評判茶質的場景,是活態非遺的生動體現。”
圖2:古樸茶盞黑釉相襯,靜展茶之韻味(攝影:柯博涵)
總結與展望:讓非遺薪火永續
7月4日,團隊提出建立“茶文化研學基地”、開發非遺旅游路線等建議。隊員崔子晗表示:“這次調研讓我們意識到,非遺保護不僅是保存技藝,更是延續一種生活方式。”
專家指出:“濉溪茶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它處在中原文化與江淮文化的交匯處,形成了獨特的'北茶南制'工藝體系。”據專家介紹,濉溪茶在歷史上開創了“以火助香”的特殊工藝,這與南方茶系的“以水顯韻”形成鮮明對比,是中國茶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見證。
未來,團隊將整理調研成果形成報告,并聯合高校與民間組織推動濉溪茶文化的數字化保護。
圖3:與仿舊制茶場景雕塑互動,古建背景添歷史氛圍(攝影:沈晨陽)
千年茶脈,薪火不熄。我們愿做那傳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