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28 關注:
來源:食韻徽州實踐隊
一、調研背景與意義
(一)調研背景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明確提出要讓非遺從 “文化記憶” 轉變為 “產業動能”,為鄉村發展注入文化活力。徽州地區作為徽文化的核心發源地,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其中徽州粿食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深厚的民俗內涵,成為當地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
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徽州粿食面臨多重發展困境。一方面,傳統制作工藝依賴口傳心授,年輕一代學習意愿低,導致技藝面臨失傳風險;另一方面,粿食的市場認知度局限于本地,未形成規模化傳播,且產品配方、包裝設計較為傳統,難以滿足當代消費者對健康、美觀的需求,商業化程度嚴重不足。基于此,食韻徽州實踐隊以 “徽州粿食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 為課題,開展專項調研與實踐活動。
(二)調研意義
文化保護層面:系統梳理徽州粿食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與民俗故事,建立文化檔案,填補當前徽州飲食類非遺研究的細節空白,為技藝傳承提供理論支撐。鄉村振興層面:探索粿食文化與鄉村文旅、特色產業的結合路徑,通過產品創新與市場推廣,助力徽州地區打造特色飲食 IP,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踐育人層面:團隊成員跨專業協作,將食品科學、社會學、新媒體運營等知識應用于實踐,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強青年群體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與傳承責任感。
二、調研概況
(一)調研團隊
本次調研由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食韻徽州實踐隊” 負責,團隊成員共 6 人,均為 2024 級學生,涵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等專業,分工明確:朱毅擔任隊長,統籌整體調研進度;張翔負責食品科學相關的粿食配方改良與工藝優化;戚志祥主導新媒體宣傳,包括短視頻拍攝剪輯與平臺運營;唐正文設計調研方案并開展數據分析;劉強林制定產品推廣策略;唐天樂負責全程記錄與匯報材料整理。團隊邀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田春雨講師擔任指導教師,提供專業方向與實踐方法指導。
(二) 調研時間與地點1.調研地點:以安徽省黃山市為核心調研區域,重點走訪休寧粿食工坊、屯溪老街老字號店鋪、黃山景區及周邊社區,覆蓋粿食制作源頭、銷售場景與消費群體集中區域。
(三)調研方法
文獻研究法:前期查閱《徽州飲食文化志》《安徽非遺名錄》等文獻,梳理徽州粿食的歷史發展脈絡、地域特色及政策支持背景,為調研奠定理論基礎。實地訪談法:走訪 12 位粿食制作傳承人、5 家老字號店鋪經營者及 3 位餐飲行業專家,深入了解傳統工藝細節、傳承困境及市場需求,挖掘粿食背后的民俗故事(如節慶食用習俗、家族傳承故事)。問卷調查法:在黃山景區、屯溪老街社區發放問卷 300 份,回收有效問卷 286 份,分析不同年齡、地域消費者對粿食的口味偏好、購買意愿及改良需求。參與式觀察法:在休寧粿食工坊全程觀摩粿食制作過程,從選材(如清明粿的艾草采摘、米漿制作)、揉面、包餡到蒸制、冷卻,記錄每一步工藝要點與操作技巧。
三、調研內容與結果
(一)徽州粿食文化傳承現狀
歷史與工藝梳理
徽州粿食的歷史可追溯至宋代,最初為祭祀用品,后逐漸融入日常生活,成為節慶、婚喪嫁娶等場景的特色食物。其制作工藝極為講究,以 “米” 為核心原料,需經過 “泡米 - 磨漿 - 壓干 - 揉面 - 包餡 - 塑形 - 蒸制” 七大步驟,不同品類的粿食在工藝上各有差異:
傳承困境分析
通過訪談與問卷數據,團隊發現徽州粿食傳承面臨三大核心問題:
(二)消費者需求與市場分析
基于 286 份有效問卷,團隊對消費者需求進行了系統分析:
口味偏好:45% 的消費者偏好 “咸鮮口”(如咸菜筍干餡),35% 偏好 “甜口”(如豆沙餡),20% 希望推出 “低糖、低脂” 的健康口味;
購買場景:60% 的消費者選擇在 “旅游景區、特產店” 購買,25% 在 “社區便利店”,僅 15% 會通過線上渠道購買;
改良需求:72% 的年輕消費者(18-30 歲)希望粿食“減小分量、便于攜帶”,65% 關注 “包裝設計美觀度”,58% 愿意嘗試 “粗糧、雜糧” 等健康配方的粿食。
(三)文化傳播與產品創新實踐結果
1. 宣傳推廣成果低糖清明粿:將傳統糯米面與全麥粉按 7:3 比例混合,減少糖分添加,艾草用量增加 20%,提升清香口感,適合健康飲食需求;
• 包裝與文創設計:設計 1 套融入徽州元素的包裝與文創產品:粿食包裝:采用徽派建筑的 “馬頭墻” 紋樣,主色調為青灰色與米白色,標注 “徽州粿食” 品牌標識及制作工藝簡介,分為 “單顆裝”(便于攜帶)與 “禮盒裝”(適合送禮);
文創產品:包括粿模冰箱貼(復刻傳統木質粿模圖案)、《徽州粿食食譜手冊》(收錄 8 款經典粿食制作方法)、艾草香包(提取粿食制作中的艾草元素,兼具美觀與實用)。
四、問題總結與發展建議
(一)核心問題總結
1. 傳承斷層:傳承人老齡化、年輕一代參與度低,技藝面臨失傳;五、調研總結與實踐反思
(一)調研成果總結
本次社會實踐通過 “調研 - 創新 - 落地” 的閉環實踐,取得了三方面成果:
1. 文化研究成果:完成 3 萬字《徽州粿食文化傳承現狀與創新發展策略報告》,系統梳理粿食歷史、工藝與傳承困境,為后續研究提供詳實資料;(二)實踐反思與展望
1. 不足與改進通過本次實踐,團隊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 “保護原真性”,更需要 “創新生命力”。只有讓傳統與現代接軌、文化與產業融合,才能讓徽州粿食這類非遺美食真正 “活” 在當下,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紐帶與經濟動力。
六、附錄
1. 《徽州粿食制作工藝記錄表》
食韻徽州實踐隊
2025 年 8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