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8月9日,山東大學學生小樹林支教調研團“沂路山海”隊,跟隨著吳家樓子的村支書的腳步,走進沂蒙精神的內核,了解當地的文化底蘊,探索紅色文化傳承和現在吳家樓子發展相結合的路徑。團隊通過專人尋訪、實地調研、集思廣益提方案三向發力,以“沂蒙小棉襖”技藝與記憶的實體留存,用一針一線繡出新生。
初見棉襖:觸摸歷史溫度 實踐首日,“沂路山海”支教調研團成員們跟隨著村支書的腳步走進吳家樓子的辦公室中。鼻腔中率先充溢著沂蒙棉花特有的清新氣息,讓人心曠神怡,而后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精美的沂蒙織物,再走進去,便是許多有關沂蒙精神和“沂蒙小棉襖”的書籍堆疊在書架上。成員們得到了村支書的允許,輕輕撫摸著棉襖。它是那樣的柔軟,彷佛看到了當年一件件讓人看了飽含淚水的紅色故事。
緊接著,成員們開始對村支書進行采訪。村支書說到,“沂蒙小棉襖”自民國初年其祖母初創,經其母李秀蓮創新性地融入沂蒙剪紙圖案,從而成就其標志性的“圖案精美、保暖實用”特色效果。?他特別闡釋了“沂蒙小棉襖”作為沂蒙獨特冬日符號的文化內核。它不僅是冬日“穿棉襖、度寒冬”,承載“棉襖暖心、家人安康”的民俗載體。其融合沂蒙剪紙的花鳥魚蟲、幾何紋樣的圖案,更凝聚著深厚的民間審美智慧。村支書強調道:“技藝的生命力在于傳承與創新,每一位年過半百的繡娘和青年人的智慧相結合,對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根脈至關重要。”這些話刻在了成員們的心中,為接下來提出方案有了一定的雛形。
探訪基地: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在實踐的第二天,“沂路山海”支教調研團成員們走進了“沂蒙小棉襖”的生產地亦益農電商直播基地。這里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產的融合空間。傳統手工藝區,老匠人們遵循一位年邁的繡娘傳承的古法:將棉花彈得蓬松,用木質紡車紡線,以草木染出天然色澤布料,手工縫制領口、袖口,盤扣弧度、刺繡針腳皆依百年標準。?
現代生產區則是標準化流水線,工人操作電動縫紉機裁剪拼接,布料上的沂蒙山水等圖案通過數碼印花還原傳統刺繡精髓。關鍵染色環節保留草木染技藝,借助儀器精準控制配比和時長,制作出一件又一件的棉襖。
不過,讓成員們疑惑的是,在廠外赫然醒目的是“益農電商直播基地”,卻并沒有看到有哪一位繡娘拿出手機開始直播,向外界介紹她們精美的產品。這里的負責人說到,在之前的直播中,收益比付出要大得多,所以漸漸的,繡娘們就漸漸的不愿站在鏡頭前了。基于這樣的調查,成員們找出了“沂蒙小棉襖”的問題所在,讓方案有了明確方向。
集思廣益:為非遺傳承獻智 實踐最后幾日,“沂路山海”支教調研團結合見聞,針對“沂蒙小棉襖”困境提出系列方案。?
傳承上,建議整理村支書講述的傳承故事、老繡娘工序細節,編纂《“沂蒙小棉襖”技藝概要》,收錄不同時期樣式圖片、工序描述及文化內涵,供學習者參考;設計文化宣傳素材包,含海報模板、展板文案,供當地文化站或學校使用以擴大影響。?
銷售方面,針對直播效果不佳,提出線上推廣思路:打造“老繡娘的一天”系列圖文,增強產品情感連接;整理同類非遺成功案例,形成分析報告提煉經驗;針對不同群體構思差異化描述方向,為銷售推廣提供思路。
?實踐結語:寄望老手藝煥新生 此次吳家樓子之行,團隊不僅觸摸到“沂蒙小棉襖”的溫度,更讀懂了一針一線里的文化根脈。那些凝聚著智慧的方案,或許只是微光,卻寄托著讓老手藝煥發新生的期許。愿這門承載著沂蒙記憶的技藝,能在傳承與創新中走得更遠,讓溫暖與匠心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