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三下鄉”暑期“覓泥土馨香,尋秦川犁筆”社會實踐團抵達西安市灞橋區,團隊成員走進洪慶文化藝術基地,與楊民社老師深入交流。楊民社老師是深耕農民文學領域的 “引路人” 與 “守護者”。他既有一線語文教學的經驗,能以通俗方式引導學生與農民親近寫作;又數十年扎根鄉土,了解身邊的農民詩人,清晰洞悉農民寫作。
圖為實踐團專訪楊民社老師 通訊員 賴嶼楦 攝
談及 “教師” 與 “寫作者” 的雙重身份,楊民社老師笑著用 “田里稻麥共生” 作比:“教學讓我的寫作更接地氣,寫作又讓課堂更鮮活。” 他坦言,日常教學中,學生的童言童語常成為創作靈感 —— 如學生作文里 “麥子笑彎了腰” 的表述,便被他化用到詩中,比刻意雕琢的句子更生動;而講《為人民服務》時,他結合自身創辦《求索雜志》、發表報道的經歷,讓學生讀懂課文背后的精神內核。在他看來,寫作是 “記錄生活、傳遞真情” 的載體,而閱讀則是創作的根基:年少時啃讀《古文觀止》,高考前抄錄《桃花源記》,這些經典讓他學會 “站在古人肩膀上寫鄉土”,如今看到麥浪仍會想起 “風吹麥浪千層浪” 的韻律。?
作為老黨員,延安精神中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的理念,深深影響著他的寫作觀。“農民寫作要向著土地與人民,就像《賣炭翁》寫‘心憂炭賤愿天寒’,得把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寫出來。” 他以鄠邑區農民作家郭永濤為例,稱贊其扎根林場收集素材、出版十余本書的堅持,認為這正是 “為人民寫作” 的體現。同時,作為政協文史資料征集員,他在工作中接觸到的農民生活故事與民間創作,也成為農民寫作的寶貴素材:“民間故事里藏著鄉土的根,農民作家把這些故事寫出來,就是在為地方文史留檔案。”?
當談及 “拇指作家” 這一核心議題,楊民社老師首先肯定了新媒體對農民寫作的賦能:“我 50 多歲學做電子學籍,現在也看公眾號!以前投稿要等半個月回信,現在手機一點,全國都能看見,門檻低了,更多農民愿意動筆了。” 他透露,鄠邑區已有不少農民加入 “拇指作家” 行列,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寫短詩記錄農忙,有人在抖音分享帶泥土氣的散文,“內容全是身邊事,春播的期盼、秋收的忙碌,特別真實”。?
但他也不回避當前存在的問題:部分 “拇指作家” 為追求點擊量,寫脫離鄉土的虛浮內容,“忘了腳下的土地”;還有人雖寫得好,卻不懂如何運營賬號、擴大影響力,優秀作品被埋沒。在他看來,“拇指作家” 的時代價值在于 “為鄉村留聲”—— 他們的作品是地方文史資料的鮮活補充,更是基層聲音的傳遞者。要讓這些文字被更多人看見,需 “先求真實,再謀傳播”:“先寫村口的老槐樹、鄰家的紅白事,把生活寫透了,自然能打動讀者。”?
對于 “拇指作家” 的發展,楊民社老師建議:一方面要借鑒傳統農民創作 “扎根真實” 的內核,避免跟風逐流;另一方面,相關組織可提供新媒體運營培訓、搭建作品展示平臺,幫他們解決 “缺技巧、缺渠道” 的難題。他特別希望實踐團在后續研究中,多關注農民作家 “缺時間、缺認同” 的現實困境,“多為他們發聲,讓更多人知道,農民的筆能寫出中國鄉村最鮮活的故事”
圖為實踐團專訪楊民社老師 通訊員 賴嶼楦 攝
此次專訪,楊民社老師用自身經歷與深入觀察,為農民 “拇指作家” 的發展提供了清晰路徑:創作要以 “真實” 為根,以 “人民” 為魂,借助新媒體擴大影響力,同時守住鄉土情懷。未來,需通過政策扶持、平臺搭建、技能培訓等方式,為 “拇指作家” 解決實際困難,讓這一群體成為鄉土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 正如楊老師所說:“農民的文字里藏著鄉村的生命力,留住這些文字,就是留住鄉村的根與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