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文化遺產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時代背景下,一座承載著長江航運記憶與皖江文化基因的千年古鎮,正等待著被重新發現與解讀。2024年6月28日至7月1日,2024級網絡工程班組建專項調研團隊,奔赴安徽銅陵大通古鎮,開展為期四天的文化調研活動。團隊以“挖掘古鎮文化價值、探索傳承創新路徑”為核心目標,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多元方式,全景式梳理大通古鎮的歷史脈絡、民俗風情與發展現狀,為這座古老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注入青春智慧與行動力量。
一、緣起:為何聚焦大通古鎮?——調研背后的文化使命與時代需求
“一座大通鎮,半部長江航運史。” 這句在銅陵當地流傳甚廣的俗語,道出了大通古鎮獨特的歷史地位。作為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大通古鎮自唐代起便是商船云集的商貿重鎮,明清時期更因鹽茶貿易鼎盛而被譽為“小上海”,境內留存的大士閣、明清石板街、古碼頭等文化遺產,不僅是古鎮興衰的見證者,更是皖江地區商貿文化、民俗文化的活態載體。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座曾經繁華的古鎮面臨著諸多發展困境:部分古建筑因年久失修日漸破敗,大通茶干制作技藝、龍燈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人斷層的風險,旅游產品單一、產業結構失衡導致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當下,如何讓千年古鎮“活”起來、“火”起來,既守護好文化根脈,又找到符合時代需求的發展路徑,成為亟待破解的課題。
“我們不僅是網絡工程專業的學生,更應該是文化傳承的參與者、鄉村振興的助力者。” 調研團隊組長錢瑋在出發前的動員會上說道。基于對古鎮文化價值的認同與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團隊決定以專業視角為支撐,將技術思維與文化調研相結合——不僅要梳理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更要通過數據分析、新媒體傳播等方式,為古鎮的宣傳推廣與發展規劃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為確保調研的專業性與針對性,團隊在前期準備階段做足了功課:通過查閱《銅陵縣志》《大通鎮志》等史料,系統了解古鎮從唐代建鎮、明清鼎盛到近現代轉型的歷史脈絡;邀請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開展專題培訓,學習文化遺產調研方法與訪談技巧;設計涵蓋“文化認知”“體驗需求”“發展建議”等維度的調查問卷,為后續數據收集與分析奠定基礎。6月28日,隨著團隊分工的明確、調研方案的敲定,一場關于千年古鎮的“文化解碼”之旅正式拉開帷幕。
二、足跡:四天三夜的深度探訪——用腳步丈量古鎮的歷史與當下
6月29日清晨,迎著長江的第一縷晨光,調研團隊分為兩組,開啟了對大通古鎮的實地考察。一組由章駿豪帶隊,聚焦古建筑與文化遺產的保存現狀;另一組由??髫撠煟钊虢窒锱c商鋪,開展問卷調查與居民訪談。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團隊成員的足跡遍布古鎮的每一個角落,用鏡頭記錄斑駁的磚墻,用筆記本寫下居民的講述,用數據收集游客的期待。
(一)古建筑:觸摸千年古鎮的“歲月肌理”
“你們看這石板路,每一塊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下雨天走在上面,能聽到雨水順著石板縫隙流淌的聲音,這是現代馬路沒有的韻味。” 在明清石板街,當地文化站工作人員王師傅向調研團隊介紹道。石板街全長約500米,青石板歷經歲月打磨,表面已泛出溫潤的光澤,兩側的磚木結構商鋪保留著“前店后宅”的傳統格局,部分店鋪門楣上還留存著著“泰祥”“同順昌”等老字號的痕跡,依稀可見當年“商賈云集、貨通天下”的繁華景象。
然而,繁華背后也藏著隱憂。團隊在考察中發現,石板街西側約10間商鋪因長期無人居住,屋頂已出現漏雨現象,部分木構件被蟲蛀蝕;位于古鎮核心區的大士閣,雖在2010年進行過修繕,但因資金有限,閣樓內的木雕裝飾仍存在褪色、開裂問題;古碼頭遺址因長江水位變化與泥沙淤積,部分石階已被淹沒,缺乏有效的保護與展示設施。
“這些古建筑就像老人的身體,需要定期‘體檢’和‘保養’。” 章駿豪在考察日志中寫道,“我們在走訪中發現,當地政府雖然在2023年啟動了古建筑修繕工程,但因資金缺口較大,工程進度緩慢,且缺乏專業的文物修復人才,部分修繕工作存在‘重外觀、輕細節’的問題。” 為詳細記錄古建筑現狀,團隊成員運用手機拍攝與手繪草圖相結合的方式,對每一處文化遺產進行編號登記,共完成32處古建筑的現狀記錄,為后續提出保護建議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二)訪談:傾聽古鎮守護者的“心聲與期盼”
“我做茶干已經40年了,從父親手里接過這門手藝時,他告訴我,‘做茶干要像做人,用料要實,火候要足’。” 在大通鎮老街上的“李氏茶干坊”,72歲的李建國老人一邊演示茶干制作工藝,一邊向調研團隊講述傳承故事。大通茶干因“色澤醬紅、質地緊實、咸鮮回甘”而聞名,制作過程需經過選豆、泡豆、磨漿、煮漿、點鹵、壓榨、鹵制等等12工序,其中“鹵制”環節需使用由八角、桂皮、丁香等10余種香料配制的老湯,老湯越陳,茶干風味越濃郁。
然而,這門傳承百年的技藝正面臨“斷代”風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門手藝了,又累又不賺錢。” 李建國無奈地說,“我兒子在外地打工,多次勸我關掉作坊,說不如把房子租出去省心。但我舍不得,這是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要是在我手里斷了,我對不起先人。”
與李建國有著同樣擔憂的,還有龍燈舞傳承人張順發。大通龍燈舞起源于清代,每逢春節、元宵,古鎮居民都會舞起長達20米的布龍,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前舞龍燈,整條街的人都來幫忙,扎龍燈、練動作、組織巡游,熱鬧得很?,F在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元宵節想湊齊20個舞龍的人都難。” 張順發告訴團隊,為了留住這門技藝,他每年都會在鎮上的小學開展龍燈舞教學,但因缺乏固定的訓練場地與經費支持,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除了非遺傳承人,團隊還走訪了古鎮居民、政府工作人員、商戶等不同群體,共完成28人次深度訪談。從訪談中得知,當地居民對古鎮的文化認同感極強,85%的受訪者表表示“望保留傳統生活方式”,但同時也期待通過適度開發提高生活水平;政府工作人員則坦言,在古鎮發展中面臨面臨“與開發”的”的——過度保護會限制經濟發展,而盲目開發又可能破壞文化本真;商戶們則普遍反映,古鎮旅游季節性明顯,旺季(春節、國慶)游客較多,淡季則門可羅雀,且旅游產品以“觀光”為主,缺乏能留住游客的體驗項目。
(三)問卷:收集游客與居民的“真實反饋”
為量化了解不同群體對古鎮文化的認知與需求,??鲙ьI的小組在古鎮入口、石板街、古碼頭等游客集中區域,以及居民生活區發放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386份,其中游客問卷218份,居民問卷168份。
調查結果顯示,在文化認知層面,78%的受訪者知曉古鎮與“長江航運”“鹽茶貿易”的歷史關聯,52%能準確識別大士閣、明清石板街等核心遺跡,這表明古鎮的核心文化符號具備一定的傳播基礎;但僅23%的受訪者了解大通茶干制作技藝、龍燈舞等非遺項目,且原住民對非遺的認知度(65%)遠高于游客(12%),反映出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仍局限于本地圈層,未能有效觸達游客群體。
在文化體驗層面,60%的游客認可古鎮“歷史氛圍濃厚”,認為“走在石板街上,能感受到千年古鎮的韻味”;但55%的游客表示“體驗項目單一”,“除了看古建筑,沒什么可參與的活動”;超80%的受訪者(包括游客與居民)期待增加非遺體驗項目(如茶干制作工坊、龍燈舞教學)、歷史情景劇表演、民俗文化展覽等內容,希望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入解古鎮文化。
在發展建議層面,40%的受訪者認認為“加大古建筑修繕力度”,35%建議“加強非遺文化的宣傳與傳承”,225%提出優化旅游配套設施(如增加停車場、提升餐飲質量)”。此外,有居民建議“控制商鋪數量,避免過度商業化”,也有游客希望“開通從銅陵市區到古鎮的直達公交,方便出行”。這些反饋為團隊后續撰寫調研報告、提出發展建議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三、思考:千年古鎮的“傳承與創新”——問題剖析與路徑探索
經過四天的調研,團隊成員對大通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清晰地看到了古鎮在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在每晚的小組會議上,大家圍繞“文化傳承如何破局”“經濟發展如何提質”“鄉村振興如何落地”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結合收集到的資料與數據,梳理出古鎮發展的三大核心問題,并探索相應的解決路徑。
(一)問題一:非遺文化“養在深閨人未識”——傳播與傳承機制待完善
調研發現,大通古鎮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大通茶干制作技藝、龍燈舞,還有剪紙、木雕、民歌等傳統藝術形式,但這些非遺項目大多“藏在民間”,缺乏系統的展示平臺與傳播渠道。一方面,非遺傳承人普遍年齡偏大,且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如大通茶干制作技藝目前僅有5位傳承人,平均年齡超過65歲;另一方面,非遺文化與旅游體驗結合不緊密,游客難以通過通過“見、摸得著、嘗得到”的”的受非遺魅力,導致非遺的傳播范圍有限。
針對這一問題,團隊提出“三位一體””的承與傳播方案:一是“建立非遺體驗館”,在古鎮核心區選取閑置的傳統民居,打造集“展示、體驗、銷售””于體的非遺體驗館,邀請傳承人現場演示茶干制作、龍燈扎制等技藝,讓游客親身參與制作過程,將非遺文化轉化為可體驗、可帶走的“文化產品”;二是“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與銅陵當地中小學、社區合作,開設非遺興趣班,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技藝的興趣,同時鼓勵居民參與非遺文化活動,形成“全民傳承”的氛圍;三是“利用新媒體傳播非遺故事”,拍攝非遺傳承人紀錄片、制作非遺技藝短視頻,通過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傳播,提高大通非遺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二)問題二:旅游體驗“走馬觀花”——產品與服務質量待提升
當前,大通古鎮的旅游模式仍停留在“觀光型”階段,游客以“半日游”為主,人均停留時間不足3小時,旅游消費集中在餐飲、小額購物,缺乏高附加值的體驗項目與文創產品。調研中,有游客反映:“古鎮的古建筑很有特色,但除了拍照,沒什么可玩的,下次可能不會再來了。” 同時,古鎮的旅游配套設施也存在短板,如停車場容量不足(旺季時車輛需停在1公里外的臨時停車場)、餐飲店鋪同質化嚴重(以家常菜為主,缺乏地方特色)、導覽系統不完善(部分景點無英文標識,缺乏語音導覽設備)等,影響了游客的體驗感。
為解決這一問題,團隊建議從“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兩面入手:在產品創新上,設計設計“文化深度游”線路,推出“跟著非遺游大通”“長江航運歷史探秘”等主題旅游產品,結合情景?。ㄈ邕€原明清時期鹽茶貿易場景)、夜間燈光秀(如在古碼頭打造長江文化燈光展)等形式,延長游客停留時間;開發特色文創產品,以古鎮古建筑、非遺元素為設計靈感,推出筆記本、書簽、冰箱貼等文創周邊,同時將大通茶干與旅游結合,推出“茶干文化禮盒”,提升產品附加值。在服務升級上,建議當地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擴建停車場、增設旅游廁所,優化從市區到古鎮的交通線路;引入專業的旅游運營團隊,對商戶進行培訓,提升餐飲、住宿的服務質量;完善導覽系統,增加多語言標識與智能導覽設備,方便不同群體游客游覽。
(三)問題三:保護與開發“左右為難”——平衡機制待建立
在調研中,“過度商業化”是居民與游客普遍擔憂的問題。目前,古鎮核心區已有30余家商鋪,其中餐飲、小吃店占比超過60%,部分傳統民居被改造為商鋪,導致古鎮的“生活氣息”逐漸淡化。同時,古建筑修繕工作因資金不足、人才短缺進展緩慢,部分修繕項目存在“修舊如新”的問題,破壞了古建筑的歷史風貌。如何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實現適度開發,成為古鎮發展的關鍵難題。
團隊認為,解決“保護與開發”的矛盾,需要建立科學的平衡機制:一是“制定古鎮保護與發展規劃”,邀請文物保護專家、旅游規劃專家共同編制規劃方案,明確古建筑保護范圍、商鋪布局、開發強度等指標,如限定核心區商鋪數量不超過50家,且優先引入非遺體驗、文化創意、特色餐飲等與古鎮文化相符的業態,禁止開設同質化強、商業化過重的店鋪;二是“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除了政府財政投入,可通過“政府 + 企業 + 社會資本”的模式,吸引文旅企業參與古鎮開發,同時鼓勵社會力量捐贈,設立古鎮保護基金,用于古建筑修繕與非遺傳承;三是“培養專業人才隊伍”,與安徽建筑大學、銅陵學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古鎮保護與開發實習基地”,吸引文物修復、旅游管理等專業的學生到古鎮實習、就業,為古鎮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四、成果:青春智慧助力古鎮發展——調研成果展示與落地展望
此次調研共形成三大成果:一是《銅陵大通古鎮文化調研總報告》,全面梳理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現狀與核心問題,提出12條具體的發展建議;二是《大通古鎮文化宣傳視頻》,通過鏡頭展現古鎮的古建筑、非遺文化與居民生活,時長5分鐘,計劃在銅陵市文旅局官方平臺、團隊新媒體賬號發布;三是《大通古鎮成果展示冊》,收錄調研過程中的照片、訪談語錄、問卷數據等資料,作為向學校、政府部門匯報的重要材料。
“調研雖然結束了,但我們與大通古鎮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團隊成員陶佳勇表示,后續團隊將持續關注古鎮的發展動態,協助當地政府推進非遺體驗館建設、新媒體宣傳等項目,同時利用網絡工程專業的優勢,為古鎮設計線上導覽系統、文創產品電商平臺,用專業技術助力古鎮數字化發展。
此外,團隊還計劃在學校開展“大通古鎮文化分享會”,通過展示調研成果、播放宣傳視頻,讓更多同學了解這座千年古鎮的文化魅力,呼吁更多青年學子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行動中來。“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通古鎮不僅成為‘歷史的標本’,更成為‘活態的文化空間’,讓千年古鎮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錢瑋說。
五、結語:鄉村振興路上的“青春擔當”——從調研到行動的思考
為期四天的銅陵大通古鎮文化調研,不僅讓2024級網絡工程班的同學們深入了解了千年古鎮的歷史文化,更讓大家深刻體會到青年一代在鄉村振興中的責任與擔當。在調研過程中,同學們不僅是“觀察者”,更是“參與者”———他們腳步丈量古鎮的每一寸土地,用傾聽記錄居民的每一個期盼,用思考探索古鎮的發展路徑,將青春的熱情與智慧融入到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大通古鎮的故事,是中國眾多傳統古鎮的一個縮影。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守護好文化根脈,讓傳統與現代交融,讓古鎮既保留“鄉愁記憶”,又具備“發展活力”,是每一座古鎮都需要面對的課題。而青年一代,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有責任、有能力為這一課題提供“青春答案”——無論是通過調研提出發展建議,還是通過技術助力古鎮數字化轉型,抑或是通過宣傳讓更多人關注古鎮文化,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匯聚成推動古鎮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正如調研團隊在成果匯報會結尾所說:“千年古鎮的傳承與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持與付出。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愿意成為這一進程中的‘鋪路石’與‘傳聲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