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學紅色精神,汲取奮進力量——記阜陽市博物館參觀與“三下鄉”實踐活動
紅色,是鐫刻在中華大地上最鮮明的底色,是融入民族血脈中最深厚的基因。為深化對紅色歷史的理解、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實踐行動,我們小組以“深學紅色精神,汲取奮進力量”為主題,先后走進阜陽市博物館探尋紅色記憶,深入鄉村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完成了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與能力淬煉。
一、博物館里悟初心:觸摸阜陽的紅色印記
阜陽市博物館作為皖北地區重要的文化地標,不僅珍藏著這座城市數千年的文明積淀,更留存著一段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走進博物館的“紅色阜陽”展廳,仿佛推開了一扇通往歷史深處的大門,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一段段影像,將我們帶回那個戰火紛飛卻熱血沸騰的年代。
展廳內,一尊“四九起義”領導人的雕像格外醒目,雕像底座上“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題字,瞬間將我們的思緒拉回1928年。講解員緩緩講述:當年,在黨的領導下,阜陽人民為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毅然發動“四九起義”,雖然起義最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而失敗,但起義將士用鮮血喚醒了皖北人民的革命意識,為后續的武裝斗爭播下了革命火種。展柜中,泛黃的起義綱領復印件、銹跡斑斑的步槍、磨損嚴重的綁腿,無不訴說著革命先輩們在艱苦環境中堅守信仰、奮勇抗爭的故事。我們駐足在這些文物前,指尖輕輕拂過展柜玻璃,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先輩們“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滾燙。
沿著展廳繼續前行,“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場景還原區讓我們身臨其境。通過聲光電技術,我們看到劉鄧大軍在阜陽境內克服重重困難、突破敵人封鎖的壯闊畫面——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蹚過潁河,村民們自發組織擔架隊支援前線,孩子們為戰士們遞上自家舍不得吃的紅薯……這些細節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的建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黨和人民的血肉相連。小組成員小李在參觀日記中寫道:“以前在課本上學習‘四九起義’‘千里躍進大別山’,只覺得是遙遠的歷史事件,今天在博物館里,我才真正讀懂了‘人民至上’的含義,讀懂了紅色精神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先輩們用生命踐行的承諾。”
參觀尾聲,我們在博物館的紅色教育基地開展了“重溫入黨誓詞、分享感悟”活動。面對鮮紅的黨旗,大家舉起右拳莊嚴宣誓,鏗鏘有力的誓言回蕩在展廳內,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使命”的信念。走出博物館時,陽光正好,我們深知,此次參觀不僅是一次歷史知識的學習,更是一次精神的“充電”——阜陽大地孕育的紅色精神,將成為我們后續開展“三下鄉”活動、服務群眾的動力源泉。
二、“三下鄉”中踐使命:把紅色力量送到田間地頭
如果說博物館參觀是“理論課堂”,那么“三下鄉”實踐就是“實踐考場”。我們帶著從紅色歷史中汲取的奮進力量,走進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圍繞“政策宣講、農技指導、愛心幫扶”三大主題,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用實際行動詮釋“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一)政策宣講:讓紅色精神與惠民政策“同頻共振”
我們深知,紅色精神的傳承,不僅要“憶過去”,更要“啟未來”。在三合鎮文化廣場,我們搭建了“紅色宣講臺”,將阜陽本地的紅色故事與鄉村振興、醫保社保等惠民政策結合起來,用“接地氣”的語言向村民們傳遞黨的溫暖。
宣講中,我們以“四九起義”中村民支援革命的故事為切入點,引出如今黨和國家對農民的關懷——“當年先輩們為了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拋頭顱灑熱血,現在黨和政府出臺了種糧補貼、醫保報銷、鄉村振興補助等政策,就是要實現先輩們的心愿。”為了讓政策更易懂,我們還制作了圖文并茂的宣傳冊,針對村民關心的“養老金發放”“農作物保險”等問題,逐一進行解答。72歲的張大爺聽完宣講后笑著說:“你們講的紅色故事我小時候聽我爹說過,現在又給我們講政策,這么一說我就明白了,黨一直記著我們農民,我們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此外,我們還在村里的小學開展“紅色故事進校園”活動,通過情景劇、手繪紅色漫畫等形式,向孩子們講述“小英雄雨來”“阜陽本地少年交通員”的故事,讓紅色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五年級學生王樂樂在課后對我們說:“原來我們阜陽有這么多英雄,我以后也要像他們一樣,好好學習,長大后為家鄉做貢獻。”
(二)農技指導:用專業知識解群眾“燃眉之急”
三合鎮是阜陽市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但部分村民因缺乏科學種植技術,面臨著“產量低、病蟲害防治難”的問題。我們提前與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對接,了解到當地主要種植番茄、黃瓜等蔬菜,近期不少農戶反映番茄臍腐病頻發。針對這一問題,小組中學習農業專業的成員小王,結合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準備了詳細的防治方案。
在村民李大姐的番茄大棚里,小王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李大姐識別臍腐病的癥狀:“您看,番茄頂部出現凹陷、變黑的情況,就是臍腐病,主要是因為缺鈣和水分供應不均導致的。”隨后,他還示范了“葉面補鈣”的操作方法,叮囑李大姐“要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積水,每周噴一次鈣肥,連續噴三次就能緩解”。為了讓更多農戶受益,我們還在大棚旁舉辦了“農技小課堂”,發放《常見蔬菜病蟲害防治手冊》,解答農戶們提出的“黃瓜霜霉病防治”“大棚溫度調控”等問題。
看著農戶們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我們深刻體會到,“奮進力量”不僅來自于對歷史的敬畏,更來自于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的成就感。正如小組組長所說:“先輩們為人民奮斗,我們今天也要為群眾辦實事,把專業知識變成幫助村民增收的‘金鑰匙’,這才是對紅色精神最好的傳承。”
(三)愛心幫扶:用溫暖行動傳遞“紅色溫度”
在實踐中,我們了解到三合鎮有幾位獨居老人和困境兒童,他們的生活需要更多關懷。于是,我們發起了“愛心幫扶”行動,帶著提前準備的米面油、學習用品,走進他們的家中。
在獨居老人劉奶奶家,我們幫她打掃院子、整理房間,陪她聊天。劉奶奶給我們講起年輕時參與村里勞動的故事,我們也給她講博物館里看到的紅色歷史,聽著聽著,劉奶奶眼眶濕潤了:“現在的日子多好啊,你們這些年輕人還想著我們,真是謝謝黨、謝謝你們。”在困境兒童小浩家,我們為他輔導作業,給他送上新書包和繪本,小浩開心地說:“謝謝哥哥姐姐,我一定好好讀書,以后也去幫助別人。”
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卻讓我們更加明白:紅色精神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而“為人民服務”就體現在每一件關心群眾、幫助群眾的實事中。當我們把溫暖送到群眾身邊時,也讓紅色精神有了更生動、更具體的表達。
三、總結反思:讓紅色精神成為永恒的奮進動力
為期一周的博物館參觀與“三下鄉”實踐活動結束了,但它帶給我們的影響卻遠未停止。回顧這段經歷,我們不僅深化了對紅色精神的理解,更在實踐中學會了如何將紅色力量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收獲了三點深刻的感悟:
第一,紅色精神是“不忘初心”的“指南針”。阜陽的紅色歷史告訴我們,黨之所以能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勝利,根本原因在于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三下鄉”中,正是這份初心,讓我們始終把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無論是宣講政策還是幫扶老人,都力求做到“群眾滿意”。未來,無論我們走到哪里、從事什么工作,都要以紅色精神為指引,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
第二,紅色精神是“攻堅克難”的“動力源”。從“四九起義”的頑強抗爭,到劉鄧大軍的奮勇前進,先輩們在困境中展現出的“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的精神,在此次“三下鄉”中給了我們巨大的鼓舞。當我們面對農戶的技術難題、老人的孤獨困境時,也曾有過“不知如何下手”的迷茫,但想到先輩們在更艱苦的環境中依然堅持,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這讓我們明白,無論遇到什么挑戰,只要傳承紅色精神,就沒有跨不過的坎。
第三,紅色精神是“接續奮斗”的“接力棒”。參觀博物館時,我們看到的是先輩們的奮斗;開展“三下鄉”時,我們踐行的是當代青年的擔當。紅色精神不是靜止的歷史,而是需要一代代人傳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既要做紅色精神的“學習者”,更要做紅色精神的“傳播者”和“實踐者”,把從歷史中汲取的力量,轉化為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此次活動雖已落幕,但“深學紅色精神,汲取奮進力量”的主題,將成為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永恒課題。未來,我們將繼續以紅色精神為引領,腳踏實地、奮勇前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