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遺文化調研團濉溪行:數字技術助力千年茶文化傳承
發布時間:2025-08-26 關注:
來源:“千年一脈,薪火相傳”安徽非遺文化傳承調研團
2025年7月1日至4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千年一脈,薪火相傳”安徽非遺文化傳承調研團在隊長沈晨陽的帶領下,深入淮北市濉溪縣濉溪古城,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茶文化調研活動。這支由青年學子組成的團隊充分發揮計算機專業優勢,探索數字化手段在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創新應用。
沉浸式體驗:感受茶文化千年韻味
調研團首日漫步在濉溪古城石板街上,這條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古街,兩側高高掛起的燈籠與充滿歷史氣息的牌匾交相輝映。團隊成員觸摸著百年前商鋪門楣上的雕花,拐進側巷發現明代拴馬石和清代水井,每一處遺跡都訴說著古城往昔的繁華與滄桑。7月3日清晨,調研團來到濉溪老街的“王家茶坊”,親身體驗了當地特有的“棒棒茶”品飲儀式。隊員們按照老茶人指導的“三聞三品”古禮,細細品味茶湯的滋味變化,感受“七分茶三分棒”的絕妙配比。棒棒茶這一皖北古韻中的非遺茶飲傳奇,于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起源可追溯至宋元時期臨渙古鎮的飲茶習俗。
對話傳承人:記錄瀕臨失傳的制茶技藝
調研期間,團隊拜訪了省級非遺項目“濉溪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王師傅。在傳統制茶作坊中,王師傅演示了殺青、揉捻、烘焙等古法工藝,并分享了手工茶與機器茶的區別:“機器茶雖快,但手工茶的溫度與靈氣無法替代。”隊員徐樂在體驗炒茶時感慨道:“每一片茶葉都凝聚著匠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時間的沉淀。”團隊還采訪了多位民間茶藝師,記錄下了瀕臨失傳的“老茶館評茶”習俗。隊員周妍表示:“老茶客們通過觀色、聞香、品韻等方式來評判茶質的場景,是活態非遺的生動體現。”
數字化傳承:科技為非遺注入新活力
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學生,調研團特別關注數字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團隊提出通過智能知識圖譜記錄團黃貢茶制作技藝、搭建非遺多模態數字展示平臺等方案,助力傳統技藝突破地域限制。團隊隊長沈晨陽表示:“數字技術為非遺傳承開辟了新路徑,期待未來與高校團隊合作,讓‘數字基因’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這種創新思路與第三屆深圳光明區非遺文化藝術周活動不謀而合,該活動也引入了AI、AR等數字技術,打造“科技非遺”體驗區。
成果與建議:為非遺傳承貢獻青春智慧
活動最后一日,調研團提出了建立“茶文化研學基地”、開發非遺旅游路線等建議,旨在通過多種形式推動濉溪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隊員崔子晗表示:“這次調研讓我們意識到,非遺保護不僅是保存技藝,更是延續一種生活方式。”專家指出,濉溪茶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它處在中原文化與江淮文化的交匯處,形成了獨特的“北茶南制”工藝體系。濉溪茶在歷史上開創了“以火助香”的特殊工藝,這與南方茶系的“以水顯韻”形成鮮明對比,是中國茶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見證。
未來展望:讓千年茶文化煥發新時代光彩
此次濉溪古鎮之行,不僅讓淮師學子深刻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激發了他們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的熱情。團隊表示,未來將整理調研成果形成報告,并聯合高校與民間組織推動濉溪茶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正如第三屆深圳光明區非遺文化藝術周所展示的那樣,當千年非遺遇見硬核科技,將會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數字化保護與創新活化正在為傳統非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讓千年文化薪火相傳,綻放新時代的光彩。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