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采訪了詩人苦果老師(原名黃仕虎),探尋其筆名中蘊含的對農民文化的理解,了解農民詩歌在堅守文學性的同時如何拓寬傳播路徑,記錄其在捕捉新時代農民詩歌新詩意、突破地域局限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對青年寫作者的期望。
圖為實踐團專訪作家苦果老師 賴嶼楦 攝
“我要永遠做一個苦果。”這個充滿決絕的宣言,成為了陜西農民詩歌學會副會長苦果老師的筆名由來。
在西安市鄠邑區的一間簡樸書房里,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采訪了這位有著近40年創作經歷的農民詩人,了解他如何從人生低谷走向文學高峰。
1986年,經歷第一次婚姻失敗的黃仕虎為自己取筆名“苦果”,寓意要永遠銘記這段苦澀經歷。“不過這個名字與土地現在說應該有感情了。以前是單純的,指向是單純的,現在就是說我把我自己也看成黃土地上的一顆果子,它都是由苦變甜,如果甜了還不好,甜了就酸了。”在此之前,他已經在《長安雜志》上發表過詩作,與著名作家賈平凹同期刊登。“他在最前邊,我在最后邊。我說哪一天如果能翻一下,讓我在前面多好,結果到現在40年過去了都沒翻過來。”談及這段往事,苦果老師開懷大笑。在今后的創作中,有人勸苦果老師將筆名改成“青山”,他說“還要回到苦果”,既是怕別人認不出是誰,也是對這個“苦果”名字有了根深蒂固的感情。
從民辦教師到駕駛員,苦果老師始終沒有離開土地。2008年,他開車打工掙了4000多元,用這筆錢自費出版了第一部詩集《不了的鄉情》。“自己寫自己賣”的經歷讓他記憶猶新,當時他帶著詩集上街叫賣,這種樸素的文學熱情最終引起了陜西廣播電視臺的注意。2009年5月9日,他受邀參加故事廣播節目,第一次從聽眾變成了嘉賓。“在我小的時候,那個文化生活落后,就是靠一部半導體收音機接收外面的信息。”走進直播室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命運的奇妙轉折。在節目中他談了詩歌,與朋友聊了詩。這次經歷對于苦果老師來說印象深刻。
苦果老師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不了的鄉情》其實按說它還跟就是這個鄉村題材它把它涵蓋不了。”從鄉村生活到婚姻愛情,從校園故事到城市建設。他特別提到為女作家姜蘭芳生日即興創作的《我是你的愛人》,這首詩從女性視角呼吁反對家暴、倡導獨立,后又補充了男性視角的下篇,寫到了丈夫對妻子的傾訴。這種對社會問題的敏銳觀察和人文關懷,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單純的鄉土題材,體現了苦果老師作品的廣泛性。
在創作工具上,苦果老師經歷了從紙筆到手機的轉變。他坦言已經敲壞了5部手機,從最初需要網管幫忙上傳文章,到現在熟練使用各種自媒體平臺。“今日頭條認證作家”、“文學領域優質作者”……這些頭銜和119萬的龐大閱讀量見證了他適應數字時代的努力。在他看來,農民作家必須與時俱進,“如果你還要堅持說是我拿筆寫已經不可能了”。
談到農民文學的未來,苦果老師認為鄉愁是永恒的主題。隨著年輕人進城,農村逐漸空心化,但那些關于“母親做的酸湯面”、“故鄉的攪團”的記憶反而更加珍貴。他建議年輕創作者要深入生活、多讀書,“有了這種積累才有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