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覓泥土馨香,尋秦川犁筆”實踐項目成員,在臨潼、秦都、鄠邑、灞橋四地完成了實地調研和現場采訪等主要活動。在這幾個農民詩歌主要發展的地點,實踐團成員們深入實地,了解并參與詩歌的創作過程,探索農民文學發展的困境。實踐團成員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新時代陜西農民文學發展,做出屬于自己的貢獻。
探農民文學之源,了解第一位陜西農民詩人王老九
首先,實踐團成員來到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相橋街道神東村——是陜西第一位農民詩人王老九的故鄉,更是陜西農民文學發展的搖籃。在神東村,實踐團成員們參觀了王老九文學藝術館,聆聽了神東村村干部講解王老九的故事,干部講解時油然升起的自豪之情,好像令實踐團成員感受到了文化自信最貼近土地的表達。實踐團成員參觀完畢后采訪了神東村村書記王現武,王書記大力發展村里的藝術館,還組織各種各樣的關于農民詩歌的活動,讓王老九的精神在神東村永葆。最后實踐團成員在神東村進行了實地調研,了解了神東村村民對陜西農民文學的看法。
圖為實踐團成員和神東村村干部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岳思瀅攝
對話陜西著名作家,以專業角度探尋陜西農民文學發展
隨后,實踐團成員一行人乘坐地鐵來到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這里是陜西一位著名農民文學作家姜蘭芳女士的故鄉,實踐團成員在這里進行了實地調研,實踐團成員針對陜西咸陽特色的文學進行詢問,了解了陜西農民文學在咸陽市市民心中的發展情況。實踐團成員兵分兩路,第一隊采訪了姜蘭芳老師;另一對則采訪了凌曉晨老師。采訪姜蘭芳老師時,老師提出了“麥穗低頭是因為它的飽滿,農民沉默是因為他未經照亮。”要給農民更多說話的渠道,讓農民敢于說話,能說更多的話,這樣才會讓農民文學發展的更好,讓文化自信的觀念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扎根。另一對成員采訪了凌曉晨老師,凌曉晨老師強調了不要讓農民的身份成為阻礙文學發展的障礙,農民也會幻想也會寫美好的事物,不是單單的寫土地。而土地也是每個中國人成長的獨特養料,不單單是農民。
圖為實踐團成員聆聽凌曉晨老師的想法。中國青年網通訊員賴峪楦攝
走近詩畫鄠邑,搭建校村橋梁
緊接著,實踐團成員一行人來到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甘亭街道西郊村,陜西農民詩歌學會的創研基地。在這里,由陜西農民詩歌學會副會長黃仕虎(苦果)老師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校村交流會。在這場交流會上,實踐團成員朗誦了苦果老師為本次活動創作的詩歌,還向這些詩人們介紹了豆包、kimi等AI工具以及使用它們幫助文學創作的方法。在這場交流中,實踐團成員了解了鄠邑詩畫之鄉的獨特魅力,展望了陜西農民詩歌發展的前景,讓實踐團成員熱血澎湃。實踐團成員還對《畫鄉詩社》主編王連生以及前任秘書長楊宏濤、詩人劉英桃、苦果老師進行了專訪,真實地感受了農民詩人所面臨的創作困境以及生存困境。
貼近土地,感受土地的溫度
最后,實踐團成員集結在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在這里對陜西農民詩歌學會的楊民社老師以及路桄暢老師進行了采訪。實踐團成員先參觀了洪慶文化藝術協會會員們的作品展,再進行了采訪。通過對兩位老師的采訪,實踐團成員體會到了陜西的文學發展的普遍困境:“陜西的黃土太厚了,一腳踏下去把好多人都埋了。”陜西的黃土太厚了、埋了很多人,當然也埋沒了很多人。與外界傳播的隔閡依舊存在,農民發展的道路也并不一帆風順。實踐團成員發現,發展陜西農民文學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先宣傳到位,讓更多的人們聽到黃土深處傳來的回響。
實踐團成員在這四天的貼近田野的實踐中,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之中慢慢發現:耳朵離地面更近了一些,更能聽見土地的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