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宏觀經濟的浪潮裹挾著挑戰而來,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態始終牽動著經濟發展的脈絡。作為市場肌體中最活躍的細胞,它們在激活就業市場、平衡收入結構、推動產業創新等方面的價值不言而喻。可近三年來,疫情余波與行業周期的疊加沖擊,讓不少中小微企業陷入了發展的瓶頸。帶著對互聯網家裝領域 “小而美” 企業生存現狀的探究,7 月下旬,“數智微光:長三角一體化企業躍遷計劃” 實踐團將調研的腳步踏入了合肥政務區的創業園區,目標直指安徽期奇互聯網家裝有限公司。

公司大門 湯高峰 供圖
推開玻璃門的瞬間,辦公空間里涌動著忙碌的氣息。開放式工位上,設計師正用數位板勾勒著戶型改造方案,客服戴著耳機快速敲擊鍵盤回復著 “全屋定制預算多少” 的咨詢,幾張散落著大理石樣塊和木紋貼紙的會議桌旁,業務員正對著施工圖與合作方通電話。
隨后,志愿者了解到企業的基本情況:2016年成立,現有員工22人,核心業務是依托自主開發的線上平臺,上游鏈接本地30余家裝修公司,整合設計、施工資源,下游為客戶提供從戶型解析、方案篩選到施工監理的全流程家裝中介服務。

工作場景 湯高峰 供圖
緊接著,志愿者圍繞企業的發展歷程展開采訪。公司經理王祥回憶道,創業初期正趕上互聯網向傳統行業滲透的浪潮,當時大家發現裝修市場存在"客戶找靠譜公司難、公司獲客成本高"的痛點,便想著用線上平臺打破信息壁壘——客戶能在網站上看案例、比報價、查評價,裝修公司能精準對接需求,靠著這份"讓家裝更透明"的思路,企業頭三年客戶量每年都翻倍。

調研團隊與經理交流心得 湯高峰 供圖
“我們就是裝修行業的‘婚介所’。” 經理王祥的比喻帶著幾分自嘲。2016 年他和伙伴創辦這家公司時,正值 O2O 模式席卷傳統行業,裝修市場卻還停留在 “跑小區發傳單” 的原始階段。“業主怕被增項坑,裝修隊愁沒活兒干,我們就想搭個透明的橋。” 如今平臺上入駐的 30 余家裝修公司,都經過營業執照、施工資質、過往案例的三重核驗。而對業主端,他們也有相應的透明化服務機制。談及核心競爭優勢與當下困境,王祥直言"成也時代,難也時代"。優勢在于多年積累的"向信任":對上游裝修公司,建立了嚴格的資質審核和服務評級體系,合作方違約率低于5%;對下游客戶,打造了"裝修資金第三方托管""節點驗收滿意再付款"的機制,客戶復購推薦率達35%。而困境則直接來自房地產行業的連鎖反應:這兩年新房成交量下滑,裝修需求跟跟著著縮水,平臺月均訂單量比2021年減少了近一半。
采訪最后,王祥感慨道,互聯網家裝不是簡單的"線上拉活",而是用技術讓行業更規范。哪怕現在難,他們也在調整方向,比如推出"老房局部改造""智能家居加裝"等輕量級服務,還和物業公司合作推廣"裝修后保潔+甲醛治理"打包業務。他希望政策能關注到這類"連接型"小微企業,比如給予線上平臺技術升級補貼、牽頭組織行業資源對接會,讓大家能在寒冬里喘口氣。
離開時,夕陽透過玻璃幕墻,在 “期遇新生,奇筑家巢” 的企業文化墻上投下光斑。這家 22 人的小企業,就像無數在時代浪潮中顛簸的中小微企業縮影,既有被市場寒流裹挾的掙扎,也有在縫隙中尋找生機的堅韌。而這場調研留下的,不僅是一份數據報告,更是對中國經濟毛細血管真實脈動的深刻體察。(通訊員: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