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紅色血脈 傳承精神火種——新時代背景下紅色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嘉興南湖紅船的星星之火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燎原之勢,從長征路上的堅韌不拔到延安窯洞的自力更生,從西柏坡的“兩個務必”到新時代的偉大奮斗,紅色精神始終指引著中國人民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傳承紅色精神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開創未來的動力源泉。
一、紅色精神的核心內涵:穿越時空的精神密碼
紅色精神并非單一的概念,而是在不同歷史階段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形態的總和,它們既各具特色,又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深入理解紅色精神的核心內涵,是傳承與弘揚的前提。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紅色精神的靈魂。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面對敵人的屠刀與誘惑,李大釗、方志敏等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沖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為“兩彈一星”事業奉獻一生,都彰顯了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這種信念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
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是紅色精神的底色。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井岡山時期,紅軍“打土豪、分田地”,與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形成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場上,數百萬扶貧干部扎根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最終實現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證明,紅色精神的力量,歸根結底來自于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是紅色精神的本色。從紅軍長征中“爬雪山、過草地”,用草根樹皮充饑卻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到大慶油田開發中,王進喜帶領工人“跳進泥漿池”攪拌泥漿,“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再到改革開放后,深圳特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拼搏精神,艱苦奮斗始終是共產黨人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重要法寶。這種作風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融入血脈的精神特質,越是在物質條件改善的今天,越需要傳承這種“勤儉節約、攻堅克難”的精神。
勇于創新的開拓精神是紅色精神的活力所在。中國革命的勝利,本身就是打破教條、開拓創新的結果——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突破了“城市中心論”的固有模式;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大膽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中國經濟迎來了騰飛;新時代,面對科技“卡脖子”難題,科研工作者勇闖“無人區”,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彰顯了紅色精神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基因。
二、紅色精神的時代價值:照亮復興之路的精神火炬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紅色精神不僅沒有因時代變遷而褪色,反而因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現實意義,成為應對風險挑戰、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紅色精神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粘合劑”。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斗爭、經濟轉型的陣痛、外部環境的壓力,更需要用紅色精神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從抗疫斗爭中,“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到抗震救災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力量,紅色精神始終是激勵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精神紐帶,讓中華民族在面對困難時展現出“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的強大合力。
紅色精神是培育時代新人的“營養劑”。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紅色精神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寶貴精神財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將紅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小學生走進革命紀念館,聆聽革命故事;高校開展“重走長征路”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在實地體驗中感悟初心;企業組織青年員工學習英模事跡,激發奮斗熱情。通過紅色精神的滋養,新一代年輕人能夠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紅色精神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紅色精神中蘊含的奮斗精神、創新精神,正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在脫貧攻堅一線,扶貧干部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在科技創新領域,科研工作者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鄉村振興戰場,基層干部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讓鄉村煥發新活力。紅色精神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成為破解發展難題、激發社會活力的重要動力。
紅色精神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壓艙石”。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紅色精神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從《覺醒年代》《長津湖》等紅色影視作品引發全民追劇熱潮,到紅色旅游景區成為“網紅打卡地”,再到“紅色主題”文創產品受到年輕人追捧,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傳承紅色精神,能夠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紅色精神的傳承路徑:讓精神火種生生不息
傳承紅色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路徑,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近年來,各地各部門通過創新方式方法,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活化紅色資源,讓歷史“說話”。 紅色資源是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載體,包括革命遺址、紀念館、文物史料等。通過對紅色資源的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能夠讓人們在觸摸歷史中感悟精神。例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舊址群通過“情景再現”“互動體驗”等方式,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紅軍生活;遵義會議紀念館運用VR技術,還原會議場景,讓參觀者“穿越”到歷史現場;延安革命紀念館通過文物背后的故事講解,讓“小米加步槍”的艱辛與偉大更加鮮活。此外,各地還通過編纂紅色史料、修復烈士故居、建立烈士紀念設施等方式,讓紅色資源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精神教材。
創新教育形式,讓精神“入腦”。 傳承紅色精神,關鍵在于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各地探索出多樣化的教育形式:面向青少年,開展“紅色故事講解員”“紅色歌曲傳唱”“紅色劇本殺”等活動,讓紅色教育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面向黨員干部,通過專題黨課、主題黨日活動、紅色研學等形式,將紅色精神學習與黨性教育相結合,引導黨員干部在傳承中錘煉黨性;面向社會大眾,利用“學習強國”平臺、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推送紅色故事、英模事跡,讓紅色精神通過“指尖傳播”走進千家萬戶。例如,短視頻平臺上,“90后”“00后”講解員用活潑的語言講解革命歷史,單條視頻播放量突破千萬,讓紅色精神在年輕群體中引發共鳴。
融入社會實踐,讓精神“落地”。 傳承紅色精神,最終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各地將紅色精神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人們在干事創業中踐行精神內涵。在基層治理中,黨員干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為民精神”體現在每一件民生實事中;在企業發展中,弘揚“大慶精神”“工匠精神”,激勵員工精益求精、攻堅克難,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在志愿服務中,年輕人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指引,參與社區服務、鄉村振興等工作,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實踐中得到延續。例如,浙江“千萬工程”實施20年來,廣大干部群眾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擔當,將昔日的“臟亂差”農村建設成“和美鄉村”,正是紅色精神中“艱苦奮斗、為民造福”理念的生動實踐。
健全傳承機制,讓火種“燎原”。 紅色精神的傳承需要長效機制的保障。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等文件,為紅色精神傳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各地將紅色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到大學開設相關課程,確保紅色精神教育“從娃娃抓起”;同時,建立紅色文化研究基地,鼓勵專家學者深入挖掘紅色精神的時代內涵,為傳承工作提供理論支撐。通過制度保障,讓紅色精神傳承成為一項長期堅持、久久為功的事業。
四、結語:以紅色精神之光照亮民族復興之路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奮斗中淬煉的精神瑰寶,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強大力量。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肩負的使命任務無比艱巨,更需要傳承好紅色精神,讓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傳承紅色精神,要始終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在復雜形勢面前保持清醒,在艱巨任務面前保持斗志;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始終保持奮斗姿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各自崗位上拼搏奉獻;要始終勇于開拓創新,敢于突破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在新賽道上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紅色精神穿越百年風雨,依然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讓我們以紅色精神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讓紅色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