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紅色資源 以精神之力賦能時代發展
發布時間:2025-08-19 關注:
來源:緬懷先烈隊
激活紅色資源 以精神之力賦能時代發展
開篇: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
在中國的大地上,紅色資源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寶庫。據統計,全國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處,革命紀念館、博物館超過1600家,它們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新中國的發展史、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激活這些紅色資源,不僅是對歷史的守護,更是將紅色精神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力量,讓“精神財富”轉化為“發展動能”。
一、守護紅色根脈:讓歷史記憶永不褪色
紅色資源是紅色精神的物質載體,保護紅色資源就是保護歷史的根脈。然而,由于年代久遠、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等因素,許多革命文物曾面臨“消失”的風險。近年來,各地通過搶救性修復、系統性保護,讓紅色遺產重煥生機。
搶救性修復:留住“即將消失的記憶”。在四川阿壩州,紅軍長征留下的標語、戰壕、遺址等遍布全州。由于地處高原,氣候惡劣,許多文物瀕臨損壞。當地啟動“長征文物保護工程”,組織專業團隊對170余處革命文物進行修復。在松潘縣,工作人員用傳統工藝修補紅軍用過的陶罐,用現代技術加固懸崖上的標語石刻,讓這些“會說話的文物”得以留存。
系統性保護:構建紅色保護網絡。國家層面出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綱要》,將革命文物保護納入國家文化保護戰略。各地紛紛建立“紅色文物數據庫”,對革命舊址、文獻、實物等進行數字化存檔,實現“線上線下”雙重保護。在陜西,“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啟動,將延安時期的窯洞、舊址、紀念館等整合起來,形成連片保護、整體展示的格局,讓紅色資源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串聯成線的“歷史長廊”。
活態傳承:讓文物“動起來”。保護紅色資源不僅是“存下來”,更要“用起來”。在貴州遵義,遵義會議會址通過“文物+故事+科技”的方式,讓游客戴上VR眼鏡“參與”遵義會議,感受歷史決策的關鍵時刻;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紀念館將“三大戰役”的歷史故事改編成情景劇,讓觀眾在互動中理解“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深刻內涵。這種“活態傳承”讓紅色文物從靜態的展示品變成動態的教育載體,讓歷史記憶更加鮮活。
二、紅色文旅:讓精神傳承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紅色資源不僅是精神財富,更是可以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將紅色精神與旅游產業融合,既能讓游客在游覽中接受精神洗禮,又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精神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紅色旅游線路:串聯起“初心之路”。國家文旅部門推出“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涵蓋了從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到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從江西井岡山到陜西延安,從河北西柏坡到北京天安門等重要紅色地標。這些線路將分散的紅色資源串聯起來,形成“追尋紅色足跡”的旅游帶。在湖南,“偉人故里”旅游線連接了韶山毛澤東故居、寧鄉劉少奇故居、湘潭彭德懷故居,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不僅傳播了紅色文化,還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發展,讓老區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紅色文創:讓紅色精神“可攜帶”。各地紅色紀念館推出的文創產品,成為傳播紅色精神的“移動載體”。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印有“為人民服務”的搪瓷杯、復刻的紅軍背包等文創產品深受游客喜愛;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以“紅船”為原型的書簽、筆記本等文創,讓游客能將“紅色記憶”帶回家。這些文創產品既體現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又融入了現代設計理念,讓紅色精神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被接受和傳播。
紅色研學:讓青少年在行走中成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紅色研學旅行成為青少年了解歷史、傳承精神的重要方式。許多學校組織學生走進革命老區,開展“重走長征路”“體驗延安生活”等活動。在甘肅會寧,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舊址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他們在這里聆聽會師故事、參與“紅軍會師”模擬儀式、體驗“紅軍餐”,在實踐中理解“團結奮斗”的意義;在重慶紅巖魂紀念館,學生們通過角色扮演“獄中斗爭”場景,深刻體會江姐等革命烈士“寧死不屈”的氣節。紅色研學不僅豐富了青少年的課外生活,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紅色的種子。
三、紅色引擎:精神力量驅動社會進步
紅色精神的價值不僅在于教育和文旅,更在于它能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力量,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注入精神動力。
紅色精神引領企業發展。許多企業將紅色精神融入企業文化,以“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等理念指導生產經營。在華為公司,“自力更生”的紅色精神激勵著科研人員攻克“卡脖子”技術,在芯片研發等領域取得突破;在福耀玻璃,曹德旺以“實業報國”的信念,將企業發展與國家需要相結合,既成為行業領軍者,又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紅色精神中的創新意識、責任擔當,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支撐。
紅色力量助力鄉村振興。革命老區多是曾經的貧困地區,紅色精神成為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精神密碼”。在江西于都,紅軍長征出發地的群眾傳承“不等不靠”的精神,發展臍橙種植、紅色旅游等產業,讓“長征出發地”變成“致富新起點”;在福建寧德,當地干部以“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精神,帶領群眾擺脫貧困,探索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鄉村振興之路。紅色精神中的奮斗精神、創新意識,讓老區群眾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步履鏗鏘。
紅色基因融入社會風尚。從“學習雷鋒好榜樣”到“最美逆行者”,從“時代楷模”到“身邊好人”,紅色精神中的奉獻、擔當、友愛等元素,正成為社會風尚的主流。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護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志愿者們沖鋒在前、默默奉獻,他們身上體現的“舍生忘死、眾志成城”精神,正是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在河南暴雨救災中,無數人自發參與救援,“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場景,彰顯了紅色精神中“團結互助”的力量。紅色精神正通過這些平凡英雄的事跡,融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凝聚人心的“粘合劑”。
結語:讓紅色精神在實踐中永葆活力
紅色資源是歷史的見證,紅色精神是未來的指引。激活紅色資源,傳承紅色精神,不是為了沉溺于過去的榮光,而是為了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開創未來。
當紅色文物得到妥善保護,當紅色旅游成為新風尚,當紅色精神融入企業發展、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紅色基因就會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它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在各自的崗位上拼搏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傳承紅色精神,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每一個人都是傳承者,每一次實踐都是延續。讓我們以紅色精神為指引,在新時代的賽道上奮力奔跑,讓紅色之光永遠照亮前行的道路。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