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精神在青春血脈中流淌——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與探索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的石庫門內,一群“90后”“00后”青年舉起右拳,莊嚴宣誓。他們中,有高校學生、企業職員,也有社區工作者,胸前的黨徽與身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的牌匾交相輝映。“站在這里,仿佛能聽到百年前青年們‘救亡圖存’的吶喊。”華東師范大學學生王雨桐說,“那種為理想奮斗的熱情,和我們今天為強國建設拼搏的心情,是相通的。”
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它不僅屬于歷史,更屬于當下與未來。在新時代青年中,紅色精神正以一種更鮮活、更貼近的方式被理解、被踐行——他們在紅色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社會實踐中傳承基因,讓紅色精神成為青春奮斗的底色。
一、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青年紅色學習的新范式
“大家知道‘半條被子’的故事嗎?1934年,三名女紅軍在湖南汝城借宿時,把唯一的被子剪下一半留給了村民……”在B站的直播間里,24歲的“UP主”李響正對著鏡頭講述紅色故事,屏幕上不時飄過“破防了”“向先烈致敬”的彈幕。這場直播吸引了超過10萬人次觀看,不少觀眾是在校大學生。“我不是歷史專業的,但從小聽爺爺講紅軍故事,覺得這些故事不能只存在于課本里。”李響說,他用年輕人喜歡的“彈幕互動”“劇情還原”等方式講解紅色歷史,“比如講‘飛奪瀘定橋’,我會讓觀眾想象‘腳下是湍急的河流,對面是敵人的機槍,22名勇士懸空攀爬鐵索’的場景,讓他們感受到那種無畏的勇氣。”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青年學習紅色精神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00后”大學生陳雪喜歡在短視頻平臺刷“紅色Vlog”,她關注的一位博主帶著鏡頭重走長征路,在遵義會議會址講“偉大的轉折”,在婁山關唱《憶秦娥·婁山關》。“比起課堂上的講解,這種‘沉浸式’體驗更能讓我感受到歷史的溫度。”陳雪說,她還加入了學校的“紅色劇本殺”社團,在《覺醒年代》主題劇本中扮演進步青年,“當我讀到‘為了讓中國人民不再受欺負,我們必須奮斗’的臺詞時,真的會熱血沸騰。”
高校是青年紅色教育的重要陣地。清華大學開展“紅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走訪革命老區,撰寫調研報告;復旦大學開設“紅色經典研讀”課程,讓學生通過閱讀《共產黨宣言》《毛澤東選集》等著作,理解紅色精神的理論根基;浙江大學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研習社”,社員們定期開展“紅色沙龍”,討論“紅色精神在當代的意義”。“我們不是要把紅色精神‘教條化’,而是要讓青年真正理解,這些精神如何指導我們解決現實問題。”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毅說,“比如‘實事求是’,對學生來說,就是搞科研要嚴謹、做事情要踏實;‘為人民服務’,就是將來工作時要考慮社會價值,不能只看個人利益。”
二、從“故事傾聽者”到“精神踐行者”:青年在實踐中詮釋紅色擔當
在云南獨龍江鄉,26歲的駐村第一書記楊帆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三年。獨龍族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曾是云南乃至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剛來時,村民住的是茅草房,出門要走懸崖路。”楊帆說,支撐他留下來的,是“脫貧攻堅精神”——那種“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信念。
為了讓村民學會種植草果,楊帆跟著老農技員上山,手把手教村民剪枝、施肥;為了修通進村的公路,他帶著施工隊在懸崖上打樁,好幾次差點滑落山谷。“有次遇到塌方,我們被困在山上三天,靠吃野果充饑。”楊帆說,那時他就想起“長征精神”,“紅軍過草地時比這難多了,他們能堅持,我們為什么不能?”如今,獨龍江鄉的草果產業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村民全部住進了新房,楊帆也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我爺爺是老黨員,他總說‘共產黨員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F在我懂了,這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真正含義。”
在廣東深圳,“拓荒牛”精神激勵著青年創業者。28歲的王銳創辦了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專注于研發太陽能儲能設備。創業初期,公司曾因資金鏈斷裂面臨倒閉,他和團隊住在辦公室,連續三個月每天只睡四小時。“深圳的前身是小漁村,當年建設者們憑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精神,創造了經濟奇跡。”王銳說,他在公司會議室掛了一幅“拓荒牛”雕塑的照片,“遇到困難時,我們就看看它,想想老一輩‘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如今,公司的產品已出口到20多個國家,王銳說:“新時代的‘拓荒’,就是要在科技領域突破‘卡脖子’難題,這是我們這代青年的責任。”
青年的紅色實踐,還體現在日常的點滴行動中。在河南鄭州,“90后”公交車司機張鵬把“雷鋒精神”融入工作,他的車廂里常備著雨傘、創可貼,遇到老人乘車,總會起身攙扶;在甘肅蘭州,大學生志愿者馬曉燕利用周末去社區養老院服務,陪老人讀報、聊天,她說:“‘奉獻精神’不是一句口號,就是實實在在為別人做點事。”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正是紅色精神在青年中“落地生根”的生動寫照。
三、從“中國故事”到“世界表達”:青年讓紅色精神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的李明,今天想給大家講一個‘橋’的故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十年時間在伶仃洋上架起了一座‘超級工程’,他們傳承的,是當年紅軍‘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在聯合國青年論壇上,25歲的留學生李明用流利的英語講述中國故事,臺下響起陣陣掌聲。
隨著中國青年走向世界,紅色精神也成為他們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在法國巴黎,留學生王媛組織了“紅色電影展映”活動,放映《覺醒年代》《長津湖》等影片,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在美國紐約,“中國青年紅色宣講團”走進高校,用數據和故事講述中國的脫貧攻堅成就,解讀“精準扶貧”背后的“人民至上”理念;在肯尼亞內羅畢,中國援非青年醫療隊的隊員們在義診間隙,給當地村民講“白求恩精神”,他們說:“當年白求恩不遠萬里來中國幫助我們,現在我們來非洲,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了人類共同的幸福。”
“紅色精神不是封閉的,它包含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樸素理念。”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生周宇說,他在參加“一帶一路”青年論壇時,發現很多國家的青年對“艱苦奮斗”“合作共贏”等理念有強烈共鳴。“比如非洲的青年創業者,他們對‘自力更生’的理解和我們的‘南泥灣精神’很像;東南亞的青年環保志愿者,他們的‘責任擔當’和我們的‘生態文明思想’相通。”周宇說,紅色精神中蘊含的“奮斗、擔當、奉獻”等價值,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做的,不是‘輸出’價值觀,而是通過分享中國故事,讓世界看到這些精神如何推動一個國家的發展,進而引發更多共鳴。”
在浙江義烏的“國際青年創業園”,來自30多個國家的青年在這里創業,他們中不少人會去附近的陳望道故居參觀——正是在這里,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誤把墨汁當紅糖,留下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理想的追求可以讓人忘記物質的匱乏。”來自巴基斯坦的創業者哈桑說,他在這里做跨境電商,遇到困難時,總會想起這個故事,“中國青年的奮斗精神,和這個故事里的精神是一樣的,這讓我很受鼓舞。”
結語:讓紅色精神成為青春最亮的底色
“青年者,國家之魂。”一百多年前,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出號召;今天,新時代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回應著這份囑托。他們在紅色故事中觸摸歷史的溫度,在社會實踐中踐行精神的內涵,在國際舞臺上傳遞中國的聲音——紅色精神,正在他們的血脈中流淌,成為青春最亮的底色。
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從井岡山的星火到延安的燈火,從西柏坡的“趕考”到新時代的“長征”,紅色精神始終是引領中國青年前行的精神旗幟。它告訴青年:奮斗的青春最美麗,擔當的人生最精彩,奉獻的價值最崇高。當越來越多的青年在紅色精神的滋養下成長,他們必將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先鋒力量,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