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紅色血脈 讓精神火種在新時代燎原
秋意漸濃,黃土高原上的南泥灣紀念館內,一批批參觀者駐足凝視。玻璃展柜里,一把磨得發亮的镢頭靜靜陳列,木柄上的裂紋記錄著80多年前的開荒歲月。“當年八路軍359旅官兵用這樣的工具,把荒山野嶺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講解員的話語,讓來自陜西某高校的學生們深受觸動。
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淬煉出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嘉興南湖紅船的“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到井岡山根據地的“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從長征路上的“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到延安時期的“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西柏坡的“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敢闖敢試、勇于創新”……一代代共產黨人用熱血與奮斗,鑄就了一座座精神豐碑,指引著中國人民在復興之路上砥礪前行。
在河北西柏坡,“進京趕考”的警示始終回響。紀念館內,“兩個務必”的展板前,總有參觀者駐足沉思。“我們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西柏坡紀念館館長說,新時代的“考題”更復雜、“考點”更密集,唯有傳承紅色精神,才能在風險挑戰面前保持戰略定力。近年來,西柏坡通過“重走趕考路”實景教學、“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等活動,讓紅色精神融入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僅2024年,就有超過50萬人次的青少年在這里接受紅色教育,“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傳承紅色精神,需要創新表達形式,讓歷史“活”起來。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運用VR技術,還原了“二蘇大”召開時的場景,參觀者戴上眼鏡,便能“穿越”到1934年的會場,感受當年的革命氛圍;在貴州遵義,當地將長征故事改編成情景劇,演員們身著軍裝在遵義會議會址前演出,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深刻內涵;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黨的誕生地”主題展覽通過多媒體互動裝置,讓年輕人在掃碼參與答題、觀看微視頻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建黨初期的艱辛與輝煌。
紅色精神的傳承,更要與時代實踐相結合。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扶貧干部們傳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扎根深山、駐村幫扶,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澆灌希望。云南獨龍江鄉,曾是中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扶貧干部們帶著“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信念,帶領群眾鑿山修路、發展產業,讓獨龍族實現了整族脫貧;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護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堅守崗位,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正是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延續。
青少年是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各地各校積極開展“紅色基因代代傳”主題教育活動:湖南韶山的中小學開設“紅色課堂”,讓學生們擔任紀念館講解員;四川大涼山的孩子們學唱紅色歌謠,用彝族語言演繹《映山紅》;北京的高校組織學生重走“進京趕考”路,在實踐中感悟初心使命。“紅色精神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體的行動指南。”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指出,當青少年在歷史場景中觸摸初心,在現實案例中理解擔當,紅色精神便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精神動力。
從革命老區到繁華都市,從課堂講臺到社會實踐,紅色精神正以多元的形式融入時代血脈。它是抗洪救災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堅守,是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執著,是科研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擔當。正如一位老黨員所說:“紅色精神從未過時,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也指引著我們要去的方向。”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紅色精神,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精神財富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我們定能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清晨的陽光穿過薄霧,灑在湖南韶山沖的稻田上。毛澤東同志故居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排起長隊,他們中既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朝氣蓬勃的青年。“從小聽著毛主席的故事長大,今天終于來到這里,想親身感受他當年的奮斗歷程。”一位來自廣東的游客說。在紅色圣地,人們觸摸歷史的溫度,感悟紅色精神的力量。
紅色精神誕生于血與火的考驗,蘊含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面對敵人的封鎖和“會剿”,紅軍戰士們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堅持斗爭。“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這首流傳至今的歌謠,不僅是當年生活的寫照,更體現了共產黨人不畏艱難、樂觀向上的精神。如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照片,都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讓參觀者深刻理解“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紅色精神的傳承,離不開對歷史細節的挖掘。在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獄中八條”的展板前總是圍滿觀眾。這是重慶解放前,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共產黨員們,用生命總結出的八條教訓,字里行間飽含著對黨的忠誠和對革命事業的執著。“這些細節讓我們明白,紅色精神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體的行動準則。”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說,近年來,他們通過走訪烈士后代、整理歷史檔案,不斷豐富展覽內容,讓紅色故事更加鮮活。2023年,紀念館推出“紅巖精神進校園”活動,邀請烈士親屬講述先輩事跡,讓“愛國、奮斗、團結、奉獻”的紅巖精神深入人心。
讓紅色精神走進生活,需要貼近群眾的傳播方式。在陜西延安,當地群眾把紅色故事編成陜北說書、秧歌劇,在田間地頭、社區廣場演出,讓紅色精神伴著鄉音傳遍黃土高坡;在福建長汀,“紅色小導游”志愿活動吸引了 hundreds of 中小學生參與,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學習革命歷史,為游客講解長汀作為“紅軍故鄉”的故事,在傳播中深化對紅色精神的理解;在浙江嘉興,南湖紅船旁的“紅船講堂”定期舉辦市民講座,邀請黨史專家、老黨員講述紅船精神與新時代的聯系,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紅色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跨越時空,為現實提供指引。在甘肅會寧,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舊址前,當地干部群眾經常在這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會寧會師精神的核心是團結奮進,這對我們今天推進鄉村振興很有啟發。”會寧縣一位村干部說,近年來,村里黨員帶頭發展特色種植產業,村民們抱團取暖、共同致富,正是對“團結奮進”精神的踐行。如今,會寧縣的小雜糧種植基地連片發展,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甜。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紅色精神的傳承也在與時俱進。“90后”講解員小周是貴州遵義會議紀念館的“網紅”,她通過短視頻平臺,用年輕人喜歡的語言講述遵義會議的故事,單條視頻點贊量超過50萬。“很多網友留言說,原來歷史可以這么有趣,紅色精神離我們這么近。”小周說,她的團隊還在嘗試用直播的方式帶網友“云參觀”紀念館,讓紅色精神通過網絡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此外,各地還開發了紅色主題的手機APP、互動游戲,讓青少年在趣味體驗中學習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從革命舊址到網絡空間,從線下活動到線上傳播,紅色精神正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社會肌理。它是老黨員胸前的黨徽,是年輕人志愿服上的紅色印記,是鄉村振興路上的奮斗身影,是科研實驗室里的執著探索。正如一位歷史學者所說:“紅色精神是流動的血脈,它在歷史中孕育,在現實中生長,在未來中綻放,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強大力量。”
夜幕降臨,江西于都河畔的長征出發地紀念園里,一場名為《長征第一渡》的實景演出正在上演。燈光下,演員們再現了80多年前紅軍戰士告別親人、踏上征途的場景,“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的歌聲響起,臺下觀眾熱淚盈眶。這場演出不僅讓游客感受到長征精神的震撼,更帶動了當地紅色旅游的發展,讓紅色文化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紅色文化是紅色精神的載體,傳承紅色精神,需要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火起來”。近年來,各地依托紅色資源,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產品和旅游線路,讓人們在體驗中感悟紅色精神的內涵。在陜西,“延安精神體驗線”串聯起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舊址等景點,游客可以參與“紡線織布”“開荒種地”等體驗活動,感受當年的艱苦歲月;在福建,“長征起點·紅色長汀”旅游線路吸引了眾多親子家庭,孩子們通過重走紅軍路、學唱紅色歌謠,加深對革命歷史的理解。
紅色文化的創新表達,讓紅色精神更易被年輕人接受。“00后”大學生小林是紅色動漫愛好者,她和同學一起創作的《小紅軍的故事》系列漫畫,在校園里廣受好評。“我們用動漫的形式,把長征中的小故事改編成有趣的畫面,既能讓同學們輕松了解歷史,也能傳遞其中的精神。”小林說,她們的作品還被改編成短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獲得了上百萬的播放量。除了動漫,紅色主題的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新業態也受到年輕人追捧。在上海,一家紅色主題劇本殺體驗館推出《覺醒年代》劇本,玩家通過扮演李大釗、陳獨秀等角色,沉浸式感受新文化運動的波瀾壯闊,在游戲中理解“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
紅色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藝作品的引領。近年來,一批優秀的紅色題材影視劇、舞臺劇、歌曲等不斷涌現,用藝術的力量傳遞紅色精神。電視劇《覺醒年代》讓觀眾看到了先輩們探索救國道路的艱辛與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臺詞引發無數人共鳴;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通過精彩的舞蹈和劇情,再現了革命先烈的忠誠與無畏,讓觀眾在藝術熏陶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歌曲《少年中國說》用激昂的旋律和歌詞,激發了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這些作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紅色精神直抵人心。
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精神傳承提供了可持續的動力。在河北阜平,當地依托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的資源,開發了紅色文創產品,從印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筆記本,到以狼牙山五壯士為原型的玩偶,既具有紀念意義,又滿足了市場需求。“這些文創產品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讓紅色精神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傳播。”阜平縣文旅局負責人說,2024年,當地紅色文創產品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此外,紅色主題的研學旅行、培訓課程等也成為新的增長點,既傳承了紅色精神,又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讓紅色精神成為世界理解中國的窗口。在俄羅斯莫斯科,“中國紅色文化展”曾吸引數萬觀眾,展覽通過圖片、實物和多媒體資料,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和紅色精神的內涵;在法國巴黎,紀錄片《長征》的展映引發熱烈討論,許多法國觀眾表示,通過長征故事,他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為理想奮斗的堅韌品格。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紅色文化正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以文化為媒,讓紅色精神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當紅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人們觸手可及的精神滋養;當紅色產品走進市場,成為帶動發展的經濟力量;當紅色故事走向世界,成為文明交流的橋梁紐帶,紅色精神便會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復興之路上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