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
發布時間:2025-08-19 關注:
來源:緬懷先烈隊
一、從繁華到寧靜:穿越時空的相遇
公交駛出市區,高樓逐漸被稻田取代,路邊的梧桐葉沙沙作響,像在訴說著什么。“剛才還在學校門口買煎餅,現在都能看到牛棚了。”陳默盯著窗外的稻草人,指尖摩挲著包里的筆記本——那是他特意準備的,要寫滿今天的所見所聞。
上午10點,公交停靠在“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站。三人跳下車,眼前的景象讓他們愣住:一座清代民居坐落在綠樹叢中,青磚小瓦、馬頭高墻,門口的紅色牌匾上,“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幾個字格外醒目。“像我奶奶家的老房子,但比那更嚴肅。”徐曉棠摸著門柱上的青苔,聲音放得很輕。
二、青磚黛瓦里的“指揮中樞”:觸摸歷史的溫度
走進院子,首先看到的是總前委成員的舊居。一張褪色的書桌占據了大半空間,上面放著一盞煤油燈、一副老花鏡,還有一張皺巴巴的作戰地圖——地圖上用鉛筆標注的“渡江路線”依然清晰。“當年同志就是在這里,用這支鉛筆寫下‘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命令。”講解員阿姨的聲音傳來,湊過去,指尖輕輕碰了碰書桌的邊緣,“這桌子肯定有他的溫度,像我們上課用的課桌,但比那重多了。”
隔壁是其他同志的房間,桌上擺著一本翻開的書,書角卷著邊,頁邊有淡淡的茶漬。他在這里研究戰術,肯定沒少熬夜。”掏出手機,拍了一張書的照片,“我要把這張照片設為屏保,下次熬夜寫作業的時候,就想想他。”
院子里的梧桐樹下,有一張石桌,石凳上還留著當年總前委開會的痕跡。“1949年4月,他們就在這里商量渡江方案,連飯都顧不上吃。”講解員阿姨指著石桌說,“有一次,警衛員端來的粥都涼了,同志說‘等打完仗,再喝熱的’。”坐在石凳上,想象著當年的場景:燈光下,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煙霧繚繞中,他們的目光都盯著桌上的地圖,像盯著即將破曉的黎明。
三、陳列館里的“英雄密碼”:那些不該被忘記的名字
穿過院子,三人走進陳列館。玻璃柜里的展品讓他們屏住了呼吸:生銹的機槍、帶血的軍衣、支前民工用的獨輪車、婦女們納的千層底……“這把機槍是粟裕將軍用過的,他指揮的第三野戰軍,是渡江戰役的主力。”講解員阿姨指著一把馬克機槍,“當年他就在這里制定了‘聲東擊西’的戰術,讓國民黨軍摸不清我們的渡江地點。”
最讓三人震撼的,是“烈士名錄墻”。墻上密密麻麻刻著8000多個名字,每個名字都像一顆星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據史料記載,渡江戰役中,解放軍和支前民工傷亡達6萬多人,這里只有8000多個名字,更多的是無名英雄。”講解員阿姨的聲音有些哽咽,盯著墻上的名字:“我們班有50個人,這面墻有160個‘班’的人,他們比我們大不了多少,就犧牲了。”
掏出筆記本,在上面寫下:“無名英雄,你們的名字,我們記著。”站在墻前,敬了一個標準的隊禮——那是她小學時學的,現在做得比任何時候都認真。
四、離開時的約定:把英雄故事帶回去
中午12點,三人走出舊址。陽光透過梧桐葉灑在他們身上,摸著包里的紀念章——那是他們在門口買的,上面刻著“渡江精神”四個字。“以前覺得‘緬懷’是個口號,現在才懂,就是記住他們的樣子,像他們一樣活著。”陳默望著遠處的稻田,語氣堅定。
“我要把今天的經歷寫進周記里,告訴同學們,英雄不是電影里的特效,是真的存在過的人。”晃了晃手里的筆記本,封皮上寫著“追光者的日記”。
抬頭看了看天空,白云像棉花糖一樣飄著,“下次我還要來,帶更多同學來,讓他們看看這些老房子,看看這些名字。”
結尾:風里的“渡江精神”
公交緩緩啟動,三人望著窗外的舊址,越來越小,直到變成一個黑點。風從車窗吹進來,帶著稻花香,摸了摸口袋里的紀念章,嘴角揚起微笑——她知道,那些英雄的故事,會像風一樣,吹進每一個人的心里。
“我們是追光者,要把英雄的光,傳給更多的人。”她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句話,字跡工整而有力。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