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星火"—— 淮海戰役精神調研傳承現狀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5-08-18 關注: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
"淮北星火"—— 淮海戰役精神調研傳承現狀調研報告
為深入探尋淮海戰役精神的歷史根脈與當代傳承,2025年 6月下旬,淮北師范大學 "淮北星火" 調研團一行 4 人,先后前往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陳官莊紀念館、淮北市檔案館及周邊村鎮,開展了為期 7 天的實地調研。此次調研通過走訪歷史親歷者后代、收集珍貴史料、參與傳承活動,系統梳理淮海戰役精神在淮北地區的傳承現狀,以青春視角體悟歷史厚重,向革命先烈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硝煙回響:在史料中觸摸精神密碼
"這枚生銹的子彈殼,是 1948 年雙堆集戰役中一名年輕戰士留下的,他犧牲時才 19 歲,口袋里還揣著給母親的家書......" 在雙堆集烈士陵園紀念館,講解員指著展柜中泛黃的信箋與彈殼,聲音低沉而有力。調研團成員俯身凝視,信上 "娘,等打完這仗,我就回家種莊稼" 的字跡已模糊,卻字字戳中人心。
展館內,200 余幅黑白歷史照片串聯起戰役全貌:戰士們在雪地里啃凍窩頭的場景、支前群眾推著獨輪車奔赴前線的身影、指揮員在戰壕里繪制作戰地圖的專注...... 其中一幅 "十人橋" 的油畫尤為震撼:十位解放軍戰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扛起木板架成 "人橋",讓大部隊踏著他們的身軀沖向陣地。"這就是淮海戰役精神里 ' 團結協同、勇于犧牲 ' 的生動寫照。" 調研團成員胡泊在筆記中寫道,"原來課本里的 ' 人民戰爭 ',是無數普通人用血肉之軀堆起來的。"
在淮北市檔案館,館長周志強向調研團展示了一批剛整理完成的支前檔案:僅濉溪縣一個村,就有 320 名婦女連夜趕制軍鞋 5000 余雙,60 歲以上老人組成 "送水隊" 往返陣地 20 余次。"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獨輪車推出來的。" 周志強指著檔案中 "家家有擔架,戶戶有支前" 的記載說,"這背后是 ' 人民至上 ' 的信念,也是淮海戰役精神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薪火相傳:在當代實踐中延續紅色基因
調研途中,一場特殊的 "家庭黨課" 讓成員們深受觸動。在濉溪縣韓村鎮,86 歲的老兵張福才家中,祖孫三代圍坐在一起,老人正指著墻上的軍功章講述往事:"當年我是擔架隊員,親眼見戰士們為了掩護群眾撤退,主動暴露自己引開敵人......" 他的孫子張明是村黨支部書記,如今正帶著村民發展紅色旅游,"爺爺常說,不能讓犧牲的人白流血。我們把村里的老民房改造成 ' 支前故事館 ',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來的。"
這樣的傳承場景在淮北隨處可見。在陳官莊紀念館,每周都有中小學生來此開展 "紅色講解員" 實踐活動,12 歲的李一諾已能熟練講述 "小蘿卜頭" 在獄中傳遞情報的故事;淮北職業技術學院開設 "淮海戰役精神必修課",學生們通過編排情景劇、重走支前路,讓歷史 "活" 起來;當地文旅部門推出的 "重走淮海路" 研學線路,今年已接待游客超 10 萬人次。
"傳承不是簡單的紀念,而是要讓精神融入生活。" 調研團指導老師劉建國說,在走訪的 12 個村鎮中,87% 的受訪者表示 "經常參加紅色主題活動",72% 的青少年能說出至少 3 個淮海戰役英雄的名字,"這說明 ' 敢于斗爭、決戰決勝 ' 的精神,正在這片土地上以新的方式生長。"
青春接力:以吾輩之青春,傳先輩之精神
調研最后一天,調研團在雙堆集烈士陵園的紀念碑前舉行了一場簡短的祭奠儀式。成員們手捧白菊,向鐫刻著 36000 余名烈士姓名的紀念碑三鞠躬。"我們今天的調研,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曾和我們一樣鮮活的生命。" 團長張家耀帶領大家宣誓,"以青春之名,傳承淮海星火;以奮斗之姿,續寫時代華章。"
7 天的調研中,團隊共收集到 120 余件珍貴史料(含 43 封未公開的戰士家書),整理出 28 個支前群眾后代的口述故事,完成 1500 份問卷調查。接下來,他們將通過編纂《淮北星火 —— 淮海戰役精神青少年讀本》、拍攝微紀錄片、開展校園巡講等方式,讓更多同齡人讀懂這段歷史。
夕陽下,調研團成員與陵園的松柏并肩而立,遠處的村莊炊煙裊裊。"淮海戰役的硝煙早已散盡,但 ' 人民至上、團結奮斗 ' 的精神,永遠是照亮前路的星火。" 江富生望著紀念碑說,這或許就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 —— 讓他們用生命守護的土地,永遠充滿生機與希望。
實習生 張家耀 胡泊 江富生 蔣燾駿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