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實踐志:以深耕致初心,以細察見皖風
發布時間:2025-08-18 關注: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深耕靈璧地,細察皖鄉風——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成就觀察調研團
夏日的皖北大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6月28日至7月5日,淮北師范大學24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深耕靈璧地,細察皖鄉風——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成就觀察調研團”走進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在鐘馗文化園、虞姬村和奇石產業園三地開展了為期8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實地觀摩為核心方式,通過細致觀察、影像記錄、資料收集等形式,深入探尋靈璧縣在文化傳承、鄉村振興和特色產業發展中的創新路徑,用青春視角記錄新時代皖北大地的蛻變與成長。
鐘馗文化園:民俗瑰寶的當代傳承觀摩?
“一筆畫鐘馗,祈福又驅邪”,這句在流傳百年的俗語,道出了鐘馗文化在民眾心中的特殊地位。調研首站,團隊來到素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譽的鐘馗文化園,開啟民俗文化傳承觀摩之旅。步入園區,團隊成員沿著中軸線依次觀摩馗峰塔、雕塑群及壁畫等核心景觀,仔細記錄鐘馗文化主題的布局設計與藝術呈現。巍峨的馗峰塔下,明清風格的雕塑群生動再現了鐘馗傳說中的經典場景,現代工藝打造的設施則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
在園區,成員們重點觀摩了靈璧鐘馗文化的歷史脈絡展陳,通過圖文資料梳理出“唐代起源—明清鼎盛—當代創新”的發展軌跡。鐘馗畫作與現代文創產品形成鮮明對比,前者線條凌厲、色彩厚重,后者則更注重卡通化、輕量化表達。這種藝術風格的轉變,體現了傳統文化適應現代審美的主動調整。
靈璧奇石館:一石成名的升級之路
團隊走進靈璧奇石館,聚焦“中國觀賞石之鄉”的特色發展,通過全程觀摩探尋“一石成名”的升級之路。
在園區,形態各異的靈璧石讓成員們目不暇接:微型景觀石小巧玲瓏,紋理奇特的原石則保留著自然天成的韻味。團隊成員逐一觀摩不同品類奇石的展示方式,記錄展品信息,了解靈璧石“聲、形、質、色”四絕的具體體現。
虞姬村:楚漢風韻里的鄉村振興觀摩
從文化園到虞姬村,團隊的調研視角轉向鄉村振興。這個因虞姬墓而得名的村落,曾是典型的“空心村”,如今通過文旅融合煥發新生。團隊沿著村內主干道進行全景觀摩,用鏡頭和筆記記錄村莊的蛻變軌跡。在虞姬墓核心區,成員們仔細觀摩清代墓碑與新建書法碑廊的建筑風格融合,古色古香的碑刻與現代園林式的布局相得益彰。傳統歷史符號與現代元素的結合,讓其既有文化底蘊又有科幻氣息。
團隊通過觀察房屋結構、道路設施、公共空間的差異,清晰感受到鄉村改造的力度:土路變為青石板路,危房改造為青磚灰瓦的民宿,更直觀展現了“空心村”到“文旅村”的蛻變。
從文化園的創新傳承到虞姬村的文旅振興,再到奇石園的科技賦能,靈璧的發展實踐生動詮釋了‘特色發展’的深刻內涵。涵蓋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產業轉型三個維度,梳理出“挖掘特色資源—融入現代元素—科技助力升級”的發展路徑,為理解地方發展提供了青春視角。
“從課本到田野,這次觀摩讓我們看到了理論知識在現實中的生動實踐。”團隊成員表示,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更應思考如何用技術賦能地方特色發展。此次實踐不是終點,而是關注鄉村、服務社會的新起點。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