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3 關注: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
糧鏈延伸激活一池春水——一個皖北村莊的產業突圍戰
2025年7月,淮北師范大學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該村,探尋這片沃土如何以"糧安天下、水潤民生"雙輪驅動振興發展阜南縣東郢村這個傳統農區。在阜南縣東郢村的石磨面粉體驗坊,游客們親手推動磨盤,麥香隨著雪白粉末簌簌落下;隔壁直播間里,主播舉起真空包裝的荷葉茶高呼:“東郢三寶,健康味道!”從賣原糧到賣產品,從田間地頭到云端市場,這個淮河岸邊的村莊用七年時間,完成從傳統產糧村到三產融合示范區的華麗轉身。
志愿者聽工作人員講解鄉村治理
(一)地力革命:藏糧于技的東郢實踐
夏收時節的東郢村田野,奏響科技賦能的多重奏:
天空
:無人機編隊掠過青綠的玉米田,精準噴灑的霧滴在陽光下泛起虹彩
地表
:無人收割機將飽滿的麥粒傾倒入運糧車,駕駛艙空無一人
地下
:埋設的土壤傳感器持續監測氮磷鉀含量
品種迭代
“種地越來越像高科技產業。”站在智慧農業控制中心,村支書調出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田的3D模型。這項創新技術通過高低作物搭配,光能利用率提高18%,農藥使用量減少三成。更關鍵的是——與省農科院合作培育的富硒小麥,經檢測硒含量達普通小麥5倍,成為功能食品企業的爭搶對象。
糧食價值鏈的延伸
在村北的產業園生動上演。投資新建的糧食加工中心內,小麥經二十道工序變成餃子粉、全麥面條;大豆轉化為植物蛋白飲料;玉米深加工區飄出爆米花的甜香。“糧食加工環節的拓展,使農業效益顯著提升。”技術員指著全自動包裝線介紹。產業園年消化本村70%原糧,更輻射周邊鄉鎮,帶動區域糧食產業升級。
(二)水陸并舉:生態系統的經濟轉化
漫步河灣濕地,科學的空間布局令人嘆服:
[深水區] 網箱養殖區 → 草魚、鯽魚輪捕輪放
[過渡帶] 藕魚共生塘 → 泥鰍松土促藕生長
[淺灘區] 白鵝養殖場 → 萬羽白鵝曲項高歌
[岸上帶] 加工體驗園 → 荷葉茶、鹵鵝飄香
“這里每滴水都創造多重價值。”返鄉創業的碩士李陽展示循環系統:鵝糞經發酵投入魚塘促進浮游生物繁殖;塘泥還田滋養蓮藕;荷葉加工成降脂茶,廢棄藕節制成動物飼料。其團隊研發的即食藕湯、鵝肝醬等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銷售額實現跨越式增長。
志愿者觀望水產品并打掃附近垃圾
(三)人才回巢:新農人點亮鄉土
創客中心的展示墻上,記錄著人才引育的“東郢方案”:
孵化平臺
:改建舊校舍建成2000㎡創客空間,提供三年免租
技術護航
:與三所高校共建實驗室,解決技術難題47項
金融活水
:設立鄉村振興信貸風險補償金,破解融資難
90后農學博士劉慧的團隊在此扎根兩年,其研發的“魚菜共生”系統讓養魚廢水變成蔬菜營養液,單位面積產出提升4倍。“村里支持我們試錯,失敗三次仍給資源。”她指著玻璃溫室里翠綠的蔬菜說。
傳統技藝的現代轉化
更可喜的是。村民將老石磨搬進觀光工坊,古法壓榨的菜籽油貼上文創標簽;漁家姑娘編排的《采藕舞》成為鄉村旅游保留節目。“讓農耕文明煥發新魅力,年輕人自然愿意留下。”村支書看著創客中心滿座的年輕人感慨。
治理密碼:
縣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用“三鏈融合”解讀東郢經驗:
支部強鏈
:黨員牽頭組建產業聯盟,打通技術推廣堵點
數字串鏈
:物聯網覆蓋全產業鏈,生產數據實時共享
文化延鏈
:挖掘淮河農耕文化,提升產品精神價值
該村創新推行的“糧票積分制”(村民憑交糧數量兌換加工品)更獲農業農村部調研組高度肯定。
華燈初上,糧食文化博物館的燈光勾勒出糧倉的輪廓。研學孩子們在體驗磨面,電商直播間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村支書的辦公桌上,攤開著長三角“中央廚房”供應基地規劃圖。“我們不僅要種好糧,更要讓全國人民吃上東郢的好產品”——淮河的濤聲里,一場關于糧食的產業革命正澎湃向前。
志愿者打掃社區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