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3 關注: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
沃野千重浪
晨曦微露,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東郢村的田野已是一片沸騰。無人收割機在金黃的麥浪中劃出規整軌跡,千米外的河灣養殖區,漁民正收攏今晨第一網活蹦亂跳的鯽魚。在這片淮河滋養的土地上,一場糧食安全與生態養殖的協奏曲正激昂奏響。2025年7月,淮北師范大學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該村,解碼這個傳統農區如何通過“耕地保糧、水面生金”走出振興新路。
工作人員講解鄉村經濟來源
(一)科技筑基:再造淮北糧倉
站在田埂上遠眺,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向天際延展。五年前這里還是“巴掌田”“補丁地”,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完成土地整合的壯舉:
破壟成片
:流轉分散耕地3000畝,修建硬化渠系28公里,實現“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
智慧賦能
:田間矗立的物聯網設備實時回傳墑情數據,蟲情測報燈自動識別害蟲種類
“過去澆100畝地要三天,現在手機一點兩小時完成。”種糧大戶陳衛東操控著智能灌溉系統。更讓他欣喜的是農技革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使畝均增收超兩成,強筋小麥“皖麥68”因品質優異成為面粉企業搶購對象。
糧食產業鏈的深度變革
在村東頭顯現。新建的萬噸糧倉采用低溫儲存技術,糧食損耗大幅降低;配套的面粉加工車間機器轟鳴,麥香彌漫。“小麥從地頭直達生產線,加工成餃子粉后附加值顯著提升。”村支書撫摸著剛下線的面粉包裝袋。產業鏈延伸帶來連鎖效應:村辦企業營收連年攀升,反哺修建的6座電灌站讓旱澇保收成為現實。
志愿者來到田地聽工作人員介紹農產品
(二)水韻生金:激活生態聚寶盆
穿過金色麥海,眼前豁然開朗:600畝河灣濕地上,蓮葉接天,白鵝戲水。這里曾因淮河泛濫十年九澇,如今通過科學規劃形成三層立體經濟帶:
| 區域 | 生產內容 | 生態循環鏈 |
|---------|---------------|---------------------|
| 深水區 | 草魚、鯽魚養殖 | 鵝糞肥水→促進浮游生物生長|
| 淺水區 | 蓮藕套養泥鰍 | 泥鰍松動底泥→提高藕產量 |
| 灘涂帶 | 皖西白鵝養殖 | 鵝群除草→減少飼料投喂 |
水產合作社負責人撈起一網活魚:“藕塘泥鰍每畝收益過萬元,白鵝深加工更讓利潤翻番!”冷鏈物流車間內,工人們將真空包裝的鹵鵝、速凍藕盒裝車發運。隨著“東郢水韻”品牌打入長三角市場,訂單量較往年增長一倍有余。
志愿者隨工作人員來到水產養殖業
(三)善治潤心:凝聚振興共同體
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大屏上,智慧鄉村平臺正跳動著鮮活數據:
1:農田灌溉完成率 100%
2:魚塘溶氧量預警已處理
3:今日村民事務申請 12 件
“數字鄉村不是擺樣子。”村支書點開手機APP,展示村民剛提交的灌溉渠清淤申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不超過兩小時。”
德治與自治的融合創新
同樣令人矚目。推行“糧安積分制”,對采用節水灌溉、秸稈還田等綠色生產的農戶獎勵農資;建立“鄉風文明紅黑榜”,環境整治先進家庭可兌換體檢服務。村民王秀蘭指著家門口“五星文明戶”標牌笑言:“現在連孩子都知道垃圾分類換積分!”
背景縱深:
東郢村的實踐是對國家“大食物觀”的生動詮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該村通過:
1:耕地資源集約化(糧食產能提升超80%)
2:水域資源立體化(單位水面效益增長150%)
3:生物資源循環化(種養廢棄物利用率達95%)
成功探索出傳統農區保障糧食安全與拓展食物來源的雙贏路徑,其經驗入選全省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暮色四合,糧食烘干塔的指示燈在田野間閃爍如星。文化廣場上,村民們排練著新編的漁鼓戲《淮畔豐收謠》,唱詞里滿是“智能農機”“生態養殖”的新鮮詞匯。村支書的辦公室燈火通明,規劃圖上新標注的農產品質檢中心即將動工。“讓每粒麥子蘊含科技含量,讓每方水面釋放生態價值”——在這片被汗水浸潤的土地上,東郢人正以智慧和汗水,書寫著新時代的“淮南子”。
志愿者認真聆聽鄉村經濟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