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奔赴永德縣,開啟了一場融合紅色教育與文化調研的實踐之旅,力求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7月11日清晨,實踐團隊到永德縣烈士陵園,在莊嚴肅穆中列隊緬懷先烈。全體成員于團旗前重溫入團誓詞,誓言鏗鏘,是對初心的回溯和傳承革命精神的承諾。成員們被先烈為國家獨立、人民幸福獻身的事跡打動,堅定了理想信念,明確了青年的時代責任。
圖一:實踐團隊在烈士陵園重溫入團誓詞 通訊員 王艷霞 供圖
午后,實踐團隊到永康知青園,這里承載知青奮斗記憶,是白塔社區文旅核心項目。2022年投資396萬元啟動項目,60年發展濃縮于知青文化展館。展館按時間軸展老物件,如1955年軍墾農場首臺放映機等;復原軍人展區有淮海戰役勝利紀念章等。訴說156名復員軍人1955年就地轉業開墾農田滋養土地。1965-1971年,530名知青從川、滬、昆明分批抵達,最小16歲。他們貢獻顯著,上海知青陳靜紅設計的青樹水庫仍在用,成都知青黃平為護集體財產犧牲。
圖二:實踐團隊認真聆聽知青園講解員的講解 通訊員 王艷霞 供圖
展館復原知青宿舍、書屋等,蚊帳、紅寶書及拼接球桌展現生活學習狀態。瓦片房展區用老農場材料復原,顯當年建筑智慧。1979年部分知青留下,上海知青張征家庭成民族團結典范,“知青人家”葡萄樹見證愛情。上海崇明區幫扶延續“知青精神”,“網紅牛”等讓其新生。實踐團隊借實物、資料和場景,感受知青扎根邊疆、艱苦創業的歷程與精神。
圖三:實踐團隊成員參觀知青遺留文物 通訊員 王艷霞 供圖
實踐團隊還調研俐侎人非遺保護傳承,與永康居民等交流并提問。老人稱其服飾花紋有深意,曾逢節起舞,現年輕人關注少,多靠老人傳,手工竹編工藝復雜、周期長、收益低,年輕人不愿學,傳承難。
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讓實踐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增強了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責任感,也為永德縣的文化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踐行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