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學子探栗峪,業態轉型煥新生
時間:2025-07-25 11:50:46 關注:
為深入探究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實踐成效,領會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政策導向,7月19日,長安大學赴陜西西安“新老同舟·村興共濟”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指導教師吳靜的帶領下,前往栗峪口村開展深度田野調查,通過深入剖析栗峪口村的發展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推進。
實踐隊與栗峪口村黨支部書記王利軍合影 柯曉攝 實踐隊首先來到了栗峪口村黨群服務中心,就栗峪口村業態轉變來由、過程、實效等內容同王利軍書記開展交流討論,回溯栗峪口村從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轉變為多元業態集聚發展的典型示范村的歷程。
實踐隊同王利軍書記交流討論 柯曉攝 “土錘咖啡”、“山泡茶”、“古香古色”民宿群落、“秦托邦數字游民社區”是當前栗峪口村主要業態。這些新業態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村兩委基于村莊緊鄰城市圈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環境基底,精準把握都市人群對近郊休閑、文化體驗、回歸自然的需求,將鄉村旅游鎖定為破局發展的關鍵抓手。
業態轉型的落地過程充滿挑戰。在同王書記交流過程中,實踐隊員了解到,初期,部分村民對放棄傳統低效種植、轉向陌生的文旅產業心存疑慮,擔心投資風險和市場接受度。同時,如何盤活閑置宅基地、吸引專業運營團隊、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拓寬穩定的客源渠道,都曾是擺在面前的現實難題。資金缺口和專業人才缺乏也曾是制約發展的瓶頸。
實踐隊成員參觀栗峪口村葡萄生產農地 周銀秋攝 面對困難,村集體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一方面,堅定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另一方面,積極對接政策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營商環境,并采用“村集體+企業+農戶”等合作模式,有效整合資源、降低風險。由村集體牽頭,成功引進了“土錘咖啡”等品牌運營商,共同盤活了村內閑置房屋和土地資源。
如今,栗峪口村的多元業態已形成強大合力,“周末經濟”、“節假日經濟”效應顯著。以“土錘咖啡”為代表的網紅打卡點,結合文創市集、特色民宿、機車文化等,構建了獨特的鄉村消費場景,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業態的成功融合,直接帶動了村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老村民通過房屋租金、勞務薪金、股權分紅三重收益共享發展紅利。數據顯示,2023年,全村年綜合經濟收入已達6000余萬元,人均年收入2.39萬元,較轉型前實現質的飛躍。
山泡茶 周銀秋攝
土錘咖啡 周銀秋攝 土錘咖啡、山泡茶、“數字游民”社區等是西安市乃至全省新業態盤活閑置資源的典型案例,村莊及其后續的發展方向是實踐隊密切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王利軍書記指出,栗峪口村未來規劃主要聚焦于兩點:一是多元化發展,二是品牌化發展。一方面,對入駐栗峪口村的新業態進行嚴格篩選,優勝劣汰,以盤活閑置資源,促進多元業態共同發展,進而促進村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繼續打造栗峪口村特有品牌,整合各類業態,形成集群效應,提升栗峪口村整體知名度,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更好促進新老村民融合,為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指導教師吳靜同王利軍書記交流 周銀秋攝 如今的栗峪口村,白墻灰瓦的民居掩映于格桑花海,咖啡館飄香與機車轟鳴交織,數字游民與原住民共唱村歌。從“靠山吃山”到“護綠生金”,從貧困合并村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其蛻變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的理念。未來,隨著更多青年返鄉創業,這條集體經濟的創新之路將越發寬廣。同時這次實踐使隊員們把馬克思主義關于城鄉關系理論與現實案例進行對照,既提高了調查研究、團隊協作能力,也深化了對鄉村振興復雜性與長期性的認識。
作者:彭昊慈,朱詩瑜 來源:大學生之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