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鑄魂育人 金融賦能助繪振興圖景
時間:2025-07-23 23:48:10 關注:
七月流火,暑意漸盛。7月9日至7月14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向黨于心,實踐于行"實踐團的二十余名師生,懷揣著對基層大地的滾燙熱忱與對時代使命的堅定擔當,奔赴萬州、開州兩地的街巷阡陌與田間地頭,開啟了為期5日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征程。在這場與泥土對話、與群眾同行的實踐中,師生們以紅色精神為燈塔指引方向,將金融專業的智慧火花轉化為服務民生的堅實利器。從社區講堂里的諄諄教誨,到田間地頭的俯身傾聽;從紅色遺址前的肅穆追思,到非遺工坊中的匠心傳承,每一處足跡都鐫刻著新時代青年與基層同頻共振的生動印記,讓"擔當"二字在與群眾掌心相貼的溫度里、在心聲相融的共鳴中,沉淀為可觸可感的實踐重量。
金融惠民筑防線推普賦能暖民心
實踐團的服務足跡首先印刻在萬州區大塘邊社區的土地上。在社區活動廣場,一場別開生面的金融知識講座正火熱進行。實踐團成員以"身邊事"為切入點,將抽象的防詐騙原理轉化為鮮活的生活案例:"當陌生電話那頭傳來'恭喜中獎'的喜訊,背后往往藏著'轉賬驗資'的陷阱,這便是典型的電信詐騙套路。"通俗易懂的講解讓居民們頻頻點頭,而家庭理財技巧的分享,則如春雨般浸潤人心,讓"量入為出""分散投資"等專業概念變得親切可感。團隊陳老師的反詐專題宣講更是層層深入,從街頭詐騙的慣用伎倆到網絡詐騙的新型手段,從銀行卡盜刷的防范要點到婚姻詐騙的識別技巧,系統梳理了八大類詐騙類型的應對策略,為社區居民筑起一道堅實的"金融防火墻"。
金融服務之外,語言橋梁的搭建同樣關乎民生溫度。推普工作在潤物無聲中鋪展:志愿者們以經典詩文朗誦為引,通過方言與普通話的趣味對比,讓社區居民在笑聲中體悟規范用語對于溝通無礙的重要意義。這份關懷在社區養老院里愈發濃厚,志愿者們不僅幫忙打掃房間,更帶來了精心準備的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小品《普通話的故事》等節目,老人們眼角的笑意與陣陣掌聲,成為對這份心意最溫暖的回應。隊員們圍坐于老人身旁,傾聽歲月故事,關切飲食起居,讓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輕聲細語中自然流淌。
隨著服務的深入,實踐團將目光投向暑期里的孩子們。針對兒童安全與語言教育的雙重需求,團隊走進托管機構,創新設計"防溺水知識闖關"游戲"憋氣模擬溺水體驗""救生器材連連看"等環節,讓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把"遠離野泳""同伴溺水智慧救援"等安全準則深植于心;普通話教學則通過看圖說話時的天馬行空、拼音兒歌里的朗朗上口,讓標準語的種子在童真世界里悄然發芽。
服務的腳步從社區延伸至鄉村。抵達開州區白云村后,實踐團與村干部在裊裊茶香中展開深度座談,細致摸清鄉村振興的"家底"與需求。結合農村實際,團隊編撰的《反詐金融知識手冊》特意增設方言對照專欄,將"釣魚網站"譯為村民熟悉的"撒網騙錢的網頁",讓專業知識真正"聽得懂、用得上";普通話課堂上,志愿者們手把手教村民操作智能手機時的規范表達:"請問轉賬金額是多少?""麻煩幫我查下快遞物流",一句句耐心示范,助力鄉親們在數字化浪潮中暢行無阻。
紅色足跡尋初心精神譜系潤青春
在將專業服務播撒向基層的同時,實踐團始終以紅色精神為指引,在歷史的回響中汲取前行力量。萬州區西山公園的蒼松翠柏間,庫里申科烈士墓園莊嚴肅穆。這座由國務院于2009年3月2日公布的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靜靜訴說著國際主義戰士的英勇事跡。實踐團成員佇立墓前,聆聽著"為中國抗戰事業燃盡生命"的英雄故事,那句"他的戰機永遠翱翔在長江上空"的深情緬懷,讓在場師生眼中泛起淚光,深刻體悟到"舍生取義"的精神重量。
紅色足跡在歲月長河中不斷延伸。從萬州區烈士陵園里擦拭紀念碑的志愿服務,到"九五"慘案紀念館中凝視歷史遺跡的凝重沉思;從開州區劉伯承同志紀念館里感悟"軍神"的傳奇人生,到其故居中探尋革命精神的源頭活水,每一處紅色地標都成為精神傳承的生動課堂。在三峽移民博物館,老照片里"拆家搬遷"的不舍與堅毅、實物展品中"鍋碗瓢盆"里的家國情懷、場景復原處"登船離岸"的轉身與回望,讓成員們沉浸式讀懂了三峽移民"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史詩,將"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的移民精神鐫刻于心。館內那面再現下川東人民不屈風骨的展墻,與墻面上象征不屈意志的浪花元素,更讓大家明白:精神的傳承,恰如江水奔涌,生生不息。
歷史的見證者更讓紅色教育直抵人心。實踐團走訪的多位革命老兵中,92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爺爺的講述帶著戰火硝煙的溫度:"當年冰天雪地,一把炒面一把雪,我們照樣沖鋒陷陣!"這些帶著彈痕與勛章的人生敘事,成為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讓"初心"二字在青春心中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非遺傳承續文脈專業智慧助發展
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傳統文化的賡續交相輝映,成為實踐團服務基層的另一道亮色。在"瑞獸金獅"非遺傳習所,傳承人一聲鏗鏘指導拉開了體驗序幕:"馬步如磐石,眼神似星火,獅頭方能顯靈韻。"隨著鑼鼓聲起,隊員們凝神聚力,配合著做出騰躍、搖頭、擺尾等動作,汗水浸濕衣衫卻樂在其中。這場非遺體驗不僅是技藝的學習,更是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隊協作精神的深刻體悟,讓傳統文化在青春的演繹中煥發新彩。
文化傳承之外,專業智慧持續為地方發展注入動能。在開州故城的青磚黛瓦間,實踐團發揮金融專長,為當地商戶分析經營數據、提供"降低庫存周轉天數""優化采購渠道成本"等針對性建議,當好"金融參謀";同時在景區廣場設立調研點,秉持"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系統收集紅色文旅發展中的"流量轉化""業態創新"瓶頸,以及語言規范推廣中的"方言保護與普適性平衡"等問題,為當地發展提供第一手決策參考。
征程雖短,余韻悠長。實踐團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系統梳理反詐案例庫、文旅數據庫等珍貴素材,把金融服務、推普助農等實踐成果細化為可落地、能見效的"鄉村服務清單"。通過"實踐—反饋—優化"的長效機制,持續追蹤基層需求變化,讓青春力量真正扎根鄉村土壤,融入鄉村振興的毛細血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為基層發展注入綿綿不絕的青春動能。
作者:薛惠云 來源:大學生之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