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30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俑見漢風”漢兵馬俑調研社會實踐團隊,在閆青春的帶領下,前往徐州開展了為期兩天的調研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深入了解徐州漢兵馬俑的歷史背景、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圖片1: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
初入展館,追溯歷史脈絡
6月29日上午,團隊抵達徐州水下兵馬俑陳列館。剛踏入館內,隊員們就被徐州水下兵馬俑陳列館前言所吸引。

圖片2:徐州水下兵馬俑陳列館前言
前言詳細介紹了徐州漢兵馬俑的發現過程——1984年,原徐州市磚瓦廠取土時意外揭開了這一沉睡兩千多年的歷史寶藏,以及其背后蘊含的漢代喪葬文化和軍事制度,為隊員們構建起認識漢兵馬俑的基本框架。
閆青春組織隊員們圍聚在前言展板前,逐句解讀其中關鍵信息,并結合提前收集的資料,向大家介紹漢代楚國的歷史背景。“漢代國力強盛,‘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盛行,這些兵馬俑是楚王陪葬的地下軍團,對于研究漢代軍事和社會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他的講解讓隊員們對接下來的參觀充滿期待,大家一邊認真記錄,一邊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如漢代的軍事編制與兵馬俑排列的關系等。
觀摩陶俑,領略藝術魅力
走進陳列展廳,隊員們瞬間被眼前氣勢恢宏的兵馬俑陣列所震撼。
圖片3:徐州漢兵馬俑,展現漢代工匠精湛技藝與獨特藝術風格
這些漢陶俑整齊排列,雖歷經歲月侵蝕,色彩有所剝落,但仍能清晰感受到其栩栩如生的神態和生動的造型。
隊員萬朝陽駐足在一組步兵俑前,仔細端詳后說道:“你看這些陶俑的站姿,雖然都是士兵形象,但有的雙腳并攏挺拔如松,有的稍顯跨步似在行進,連手部的握姿都根據兵器不同而有細微差別,漢代工匠也太厲害了,居然能在統一制式里做出這么多變化!”在騎兵俑展區,隊員們注意到戰馬俑的肌肉線條流暢,馬蹄的姿態動感十足,展現出漢代工匠對動物形態的精準把握。
團隊還與展館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深入了解兵馬俑的制作工藝。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陶俑采用模制和手塑相結合的方法制作,先以模具批量生產,再通過手工雕琢賦予每個陶俑獨特的個性,這一工藝讓隊員們對漢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藝贊嘆不已。
實地走訪,感悟考古意義
6月30日下午,團隊來到1984年原徐州市磚瓦廠取土坑殘跡處。

圖片4:1984年原徐州市磚瓦廠取土坑殘跡,漢兵馬俑的發現之地
站在這片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土地上,隊員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了當年磚瓦廠工人意外發現兵馬俑的場景。
閆青春向隊員們講述了發現漢兵馬俑的故事:磚瓦廠工人取土時,偶然挖到一些奇怪的“小泥人”,后經考古專家鑒定,這些竟是珍貴的漢代兵馬俑,從此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隊員們認真聆聽,仔細觀察取土坑的地形和土壤結構,試圖探尋更多關于兵馬俑的線索。他們發現,取土坑周邊的土壤質地與陶俑原料相近,推測陶俑制作可能就地取材,這一發現加深了大家對古代工藝的認識。
在返程途中,隊員們紛紛分享自己的調研收獲。大家表示,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親眼目睹了徐州漢兵馬俑的風采,更深入了解了其背后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一次難忘的學習經歷。隊員安麗娜總結道:“通過這次實踐,我們不僅學到了歷史知識,更培養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希望大家能將這份收獲帶回校園,傳播給更多的同學。”
此次“俑見漢風”調研活動,是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推進文化育人的重要舉措。通過實地調研,團隊成員在實踐中增長見識,在觸摸歷史中堅定文化自信,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未來,“俑見漢風”團隊還將對此次調研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調研報告、校園宣講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徐州漢兵馬俑的魅力,讓古老的漢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2025年6月29日至30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俑見漢風”漢兵馬俑調研社會實踐團隊,在閆青春的帶領下,前往徐州開展了為期兩天的調研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深入了解徐州漢兵馬俑的歷史背景、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