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和智慧旅游發展的號召,淮北師范大學“智繪云旅,心聆旅意”團隊近日赴六安市金安區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7月20、21日團隊成員聚焦“AI+旅游”融合創新,通過多場景調研探索民生需求,助力地方旅游產業升級,以實際行動踐行“科技賦能、服務社會”的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文旅部亦明確指出要“加快智慧旅游建設,提升服務品質”。在此背景下,團隊依托專業優勢,以“AI技術如何更好服務大眾旅游需求”為核心,開展實踐調研,為地方智慧旅游發展注入青年智慧。

圖1為團隊成員們在東成都社區集合,拉開了本次調研活動的序幕
東城都社區:破解老年群體“數字鴻溝”走進東城都社區,團隊重點關注老年群體的旅游智能化需求。調研發現,不少老年人對AI旅游助手充滿期待,但操作界面復雜、方言識別不準確、缺乏應急人工支持等問題,成為他們使用的主要障礙。“按鈕太多記不住,說方言總答非所問,遇到問題沒人幫”,社區居民的反饋直指適老化設計短板。團隊成員現場開展一對一教學,耐心講解基礎操作,并詳細記錄老年群體對無障礙旅游的需求,如避開陡坡路段、推薦適老設施的行程規劃功能,為AI工具的適老化優化提供了鮮活的一線數據。

圖2為東成都社區工作人員填寫紙質版的調查問卷
六安中學:對話新生代,捕捉旅游新趨勢安徽省六安中學的調研聚焦剛結束高考的畢業生群體,這些正規劃或已完成畢業旅行的年輕人,是AI旅游工具的核心用戶。團隊在中學門口通過線上線下同步問卷,深入了解他們的使用習慣與體驗反饋。數據呈現鮮明反差:82%的受訪者使用過AI旅游助手,但僅19%表示“非常滿意”,高使用率背后暗藏功能優化空間。

圖3為團隊成員通過向高考畢業生發放繪制的海報進行線上調查問卷
六安站:優化出行銜接,提升旅客體驗六安站作為重要交通節點,匯聚了往來游客與本地出行群眾。團隊在此調研發現,AI旅游服務在實際出行場景中仍有不少“卡殼”時刻。“查站內換乘路線,AI給的指引繞了遠路,還不如問工作人員清楚”“預訂了酒店但不知道從出站口怎么最快過去,AI推薦的路線連地標都不提”,旅客的反饋集中指向場景實用性不足的問題。更常見的困擾是信息“兩張皮”:AI顯示“景區末班車20點發車”,但實際車站末班車19點就停運了;遇到身份證遺失、行李超重等突發情況,AI只會機械回復“請咨詢工作人員”,無法提供具體解決方案。大家期待AI能真正“懂車站”,不僅接入實時班次數據,更能結合站內布局、周邊交通實際提供精準指引,遇到突發狀況時給出可操作的應急建議。
六安萬達廣場:推動“旅游+消費”深度融合在萬達廣場,市民對AI整合商圈優惠、親子游推薦等需求強烈。團隊聚焦“旅游即生活”理念,構思“一鍵規劃吃住游購娛”的智慧服務模式,助力本地消費與旅游場景聯動,激發文旅新活力。

圖4為團隊成員向路人介紹AI旅游助手
成果落地見效,彰顯青春服務價值此次“三下鄉”活動是一次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需求的生動實踐。團隊深入基層一線,既收集到老年群體對適老化服務的迫切期待、青少年對個性化體驗的創新需求,也捕捉到旅客對智慧出行的實際訴求、市民對“旅游+消費”融合的美好向往,這些鮮活的民生聲音為“AI+旅游”發展找準了方向。通過調研,團隊不僅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更在服務中深化了對“科技為民”的理解,彰顯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調研成果,聯合地方文旅部門、景區及科技企業推動需求落地轉化,讓這些建議和期待真正成為智慧旅游建設的“施工圖”。同時,團隊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繼續探索“AI+文旅”融合路徑,用青年智慧助力旅游產業數字化升級,讓科技更好地賦能民生、點亮旅程,書寫新時代大學生服務社會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