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梅戲邂逅人工智能:大學生團隊 當黃梅戲邂逅人工智能:大學生團隊的非遺傳承新探索 近日,一支由六名大學生組成的實踐團隊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科技創新的熱情,深入安慶市黃梅戲博物館、嚴鳳英紀念館以及安慶市黃梅戲藝術中心,開展了“戲脈智聯·梅韻鄉傳——非遺戲曲智能化實踐計劃”活動。他們通過實地參觀、親身體驗和深入交流,探索人工智能與黃梅戲非遺融合的新路徑,為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黃梅戲博物館:科技為古老藝術添彩 實踐團隊的第一站是安慶市黃梅戲博物館。一踏入博物館,濃濃的歷史氣息便撲面而來,精美的戲服、造型各異的頭飾、珍貴的劇本手稿等文物,無聲地訴說著黃梅戲的發展歷程。 在眾多展示中,人工智能元素成為一大亮點。AI導覽機器人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它就像一位知識淵博又熱情的導游,帶領大家穿梭于各個展廳。當隊員們駐足在一套華麗的鳳冠霞帔前時,機器人詳細介紹道:“這套鳳冠霞帔通常是黃梅戲中女主角在重要場合所穿戴的服飾,制作工藝極其復雜,每一個裝飾都有獨特的寓意。”不僅如此,隊員們還能通過語音與機器人互動,詢問關于黃梅戲的各種問題,從唱腔特點到表演形式,機器人都能對答如流。
除了AI導覽機器人,博物館還運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讓隊員們獲得了沉浸式的觀展體驗。戴上VR設備,隊員們仿佛置身于黃梅戲的經典舞臺場景之中,看著演員們在眼前唱念做打,感受著黃梅戲的獨特魅力。而通過AR掃描展品,手機屏幕上則會出現關于展品的更多信息和動態展示,讓靜態的文物“活”了起來。“以前覺得博物館里的展品都有些遙遠,現在有了這些科技手段,黃梅戲一下子變得生動有趣,感覺自己離它更近了。” 嚴鳳英紀念館:致敬經典,傳承精神 離開博物館,團隊來到了嚴鳳英紀念館。嚴鳳英是黃梅戲發展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她的表演風格和藝術成就對黃梅戲的推廣和傳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紀念館內,隊員們通過珍貴的照片、影像資料和實物展品,深入了解了嚴鳳英的藝術生涯。從她艱苦的學藝經歷,到塑造的一個個經典黃梅戲角色,嚴鳳英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 為了更好地傳承嚴鳳英的藝術精神,團隊嘗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創新展示。他們與紀念館工作人員合作,利用AI算法對嚴鳳英的經典唱段進行修復和優化,讓那些略顯陳舊的錄音重新煥發出清晰動人的聲音。同時,團隊還制作了嚴鳳英經典角色的虛擬形象,通過全息投影技術,讓這些虛擬角色在紀念館內“復活”,再現嚴鳳英當年的舞臺風采。一位參觀紀念館的小朋友看到虛擬的嚴鳳英后,興奮地說:“原來黃梅戲這么有趣,我以后也要學唱黃梅戲!” 黃梅戲藝術中心:科技與藝術的碰撞 夜幕降臨,團隊來到了安慶市黃梅戲藝術中心。藝術中心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璀璨奪目,仿佛在訴說著黃梅戲的輝煌與魅力。
在藝術中心,團隊觀看了一場精彩的黃梅戲演出。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和優美的唱腔贏得了觀眾們的陣陣掌聲。而在后臺,隊員們發現了人工智能在黃梅戲演出中的應用。工作人員介紹說,現在他們利用AI技術進行舞臺燈光和音效的智能調控,根據劇情和演員的表演實時調整燈光色彩、亮度和音效,為觀眾營造出更加身臨其境的觀演體驗。 此外,團隊還與藝術中心的創作人員進行了交流。隊員們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輔助黃梅戲劇本創作的想法,比如通過分析大量經典黃梅戲劇本的劇情結構、人物塑造和唱詞風格,利用AI算法生成新的劇本創意,為黃梅戲的創作注入新的靈感。創作人員對這一想法表示了濃厚的興趣,并希望能與團隊進一步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在黃梅戲創作領域的更多可能性。 經過幾天的參觀實踐,團隊收獲頗豐。他們不僅對黃梅戲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探索出了許多人工智能與黃梅戲非遺融合的創新點。 在未來的日子里,這支大學生團隊將繼續探索人工智能與黃梅戲非遺融合的道路,用青春和智慧為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讓黃梅戲這朵藝術奇葩在科技的滋養下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讓黃梅戲的悠揚旋律傳遍大街小巷,走進更多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