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黃梅戲非遺實踐:大學生團隊智 安慶黃梅戲非遺實踐:大學生團隊智聯梅韻鄉傳 在這個熱情似火的季節,一群充滿朝氣的大學生踏上了安慶這片充滿黃梅戲韻味的土地,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探索之旅。六名大學生組成的實踐團隊,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對科技賦能非遺的好奇,深入安慶市黃梅戲博物館、安慶黃梅戲研究院、嚴鳳英紀念館,讓黃梅戲非遺與人工智能來了一場奇妙“相遇” 。 初入黃梅戲博物館:歷史與科技的初遇 團隊的第一站是安慶市黃梅戲博物館。剛踏入博物館,古色古香的氛圍便撲面而來,而其中融入的人工智能元素,又為這份古老增添了幾分現代的靈動。 在博物館內,一臺萌萌的AI導覽機器人成為了大家的“導游”。它就像一個知識淵博的小助手,能準確無誤地講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從黃梅戲起源時的民間小調,到如今成為國家級非遺的輝煌歷程,機器人用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團隊成員們圍著機器人,聽它講述黃梅戲先輩們的創作故事,好奇地向它提問,機器人也都一一 “應答如流” ,這讓大家對黃梅戲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博物館里還陳列著許多珍貴的黃梅戲文物,像那些繡工精美的戲服、造型別致的頭飾,靜靜躺在展柜里,卻仿佛在訴說著往昔舞臺上的精彩。而通過AI技術,這些文物也 “活” 了起來。團隊成員用手機掃描展品,就能看到虛擬還原的黃梅戲表演場景,演員們穿著對應的戲服,唱著經典唱段,仿佛穿越時空,把大家帶回了黃梅戲最興盛的年代。大家一邊驚嘆于科技的神奇,一邊沉浸在黃梅戲的藝術魅力中,感受著這份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 探訪黃梅戲藝術中心:傳統技藝與創新思維的碰撞
離開博物館,團隊來到了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在這里,他們近距離接觸到了黃梅戲的傳統技藝,也碰撞出了創新的火花。 藝術中心的排練廳里,黃梅戲演員們正在認真排練。那婉轉的唱腔、優美的身段,讓大學生們看得如癡如醉。隨后,演員們還熱情地邀請大家上臺,手把手教他們黃梅戲的基本動作和唱腔。一開始,大家的動作生疏又笨拙,唱腔也不夠圓潤,但在演員們的耐心指導下,漸漸有了模樣。“原來黃梅戲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腔都有這么多講究,這背后是演員們無數次的練習和傳承的堅守。” 在與藝術中心專家交流的座談會上,大學生們提出了用人工智能助力黃梅戲傳承的想法。比如利用AI技術開發黃梅戲教學APP,讓更多人可以在線學習黃梅戲;或者用AI合成技術,還原一些經典黃梅戲片段中已故藝術家的表演,讓他們的藝術風采重新呈現在觀眾面前。專家們聽了這些想法,紛紛點頭稱贊,鼓勵大家大膽嘗試,讓科技成為黃梅戲傳承的新動力。這場交流,讓傳統的黃梅戲技藝與年輕的創新思維相互交融,為黃梅戲的未來發展描繪了新的可能。 瞻仰嚴鳳英紀念館:精神傳承與科技賦能的融合 嚴鳳英紀念館里,濃厚的藝術氛圍和大師的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在這里,團隊成員們了解到嚴鳳英為黃梅戲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她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熱愛,深深打動了大家。 為了更好地傳承嚴鳳英的藝術精神,團隊嘗試用人工智能技術做了一些創新。他們利用AI技術制作了虛擬的嚴鳳英形象,通過投影在紀念館內展示。虛擬的嚴鳳英仿佛跨越時空,再次唱起那些經典的黃梅戲唱段,向大家講述自己的藝術人生。這一創新展示,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觀看,也讓嚴鳳英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活地呈現在大眾面前。“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嚴鳳英,了解黃梅戲,傳承這份寶貴的非遺文化。” 。 實踐總結:青春力量助力非遺新傳承 這次安慶黃梅戲非遺實踐之旅,六名大學生收獲滿滿。他們不僅深入了解了黃梅戲的歷史、技藝和文化精神,還通過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探索出了非遺傳承的新路徑。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無限可能。黃梅戲作為非遺,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新時代,也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和喜愛。這些大學生們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為黃梅戲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來,他們計劃繼續完善自己的創新想法,把人工智能與黃梅戲傳承的更多結合點落地實施,比如開發更完善的黃梅戲智能學習平臺,舉辦黃梅戲AI創意大賽等,讓黃梅戲在科技的助力下,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讓這朵非遺之花在新時代的土壤里,開得更加絢爛。 這場安慶黃梅戲非遺實踐,是一次青春與傳統的對話,是科技與非遺的交融,相信在這些年輕力量的推動下,黃梅戲這一古老的非遺文化,必將在新時代譜寫出更加動人的傳承篇章,讓 “梅韻” 悠悠,傳遍鄉野,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