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長陳馨蕊帶領我們從自身出發,通過觀看幾個視頻為靈感,引導我們經過頭腦風暴,思考什么因素(例如生活滿意度等)可以導致不同的人對不同干預方法反應不同,最終以量表及相關信息闡述的形式呈現我們的多角度視角。
卯自昂同學從社會支持與自我污名程度的關系入手;馬嘉潞同學從人格主動性與寬恕度兩個角度入手;王雨涵同學選擇人際反應、社媒用戶焦慮指數、擇業焦慮三個方向;曹雪飛同學著眼于測量人際關系與社會適應能力;司牧冉同學從總體幸福感和心理韌性方面入手……基于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化或持有排斥態度者可能與內心過于恐懼否定評價繼發產生可能會成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懼排斥和隨之而來的社會性“負面影響”、“負面評價”的焦慮情緒,及由于不足的認知、媒體不良引導導致的刻板印象等維度,根深蒂固我選擇的方向為恐懼否定評價與刻板印象兩方面對于污名化的影響
大家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為進一步提高干預實驗的創新性,攜手探究不同的干預方法對不同的人群影響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