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散落在詩詞里的自然“藍”,落在布料上變成了顏色“藍”,也就誕生了中華獨特的染色工藝——扎染。為了擴大扎染文化的影響力,團支部經過深思熟慮,細致規劃了一場獨具特色的扎染文化體驗活動。3月2日,會計ACCA2201團支部齊聚扎染手工坊,以“非遺傳承·布里生花”為活動主題,開展了一次團建活動。此次活動由團支書高亦凡擔任組織者,會計ACCA2201團支部的所有成員均積極參與其中。
活動伊始,扎染藝術家與活動指導者帶領大家從扎染的溯源、扎染的特點、扎染的藝術魅力、扎染的基本技法及步驟,逐步進入到非遺扎染藝術的世界。
扎染——一種流傳千年的非遺技藝,在我國的云南、四川等地尤為盛行。它利用布料天然的紋理,通過巧妙的捆綁與染色,營造出獨一無二的視覺效果。每一塊扎染布,都像是一個故事,訴說著制作者的匠心與情感。制作扎染,需要經過"扎、絞、染、洗、曬"等多道工序。其中,"扎"和"絞"是決定成品花紋的關鍵步驟。通過不同的扎法和絞法,可以創造出各種花色,從簡單的云紋、波浪紋到復雜的蝴蝶、花草,無不展現出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力。
而要保證扎染作品的質量,材料的選擇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以染料為例,傳統扎染所使用的染料多為天然植物或礦物提取,如靛藍、茜草紅等。這些天然染料不僅色彩鮮艷、持久耐用,而且對人體和環境無害,充分體現了傳統工藝對自然和環保的尊重。
天然的染料、潔白的布料,以及扎線、木板、橡皮筋、繩子、夾子等工具一應俱全,一切已準備就緒。
在扎染的世界里,每一個創意都是一顆璀璨的星星。團支部的同學們放飛思維,用靈巧的雙手,通過各種扎結技巧,將布料塑造出千變萬化的形狀和圖案,每一道扎結都承載著獨特的藝術構思,仿佛一幅幅未完成的畫作,等待著色彩的注入。之后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象,選擇心儀的顏色,讓染料在布料上自由流淌、交融。經過一段時間的靜置,染料深深滲透進布料的每一寸纖維,讓圖案和色彩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臨近活動的尾聲,同學們紛紛將自己的扎染作品展示出來,與其他人分享創作的喜悅和心得。“一開始并不知道扎染是什么,體驗了一節課之后非常喜歡,當所有人染的布料共同懸掛起來晾曬的那一瞬間,強烈的自豪感充斥心中”,尹晨曦同學這樣說。
在這個機械化、數字化的時代,手工藝品的價值如同一座孤獨的島嶼,靜靜地屹立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愈發顯得珍貴而獨特。它們不僅是一種傳統技藝的傳承和延續,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追求。它們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的流轉和匠人的堅守,于是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可以找到片刻的寧靜和享受。
通過親手制作手工藝品,同學們不僅學到了技藝,更在過程中感受到了匠人的堅韌與執著。手工藝品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它們的美觀和實用性,更在于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這些手工藝品,
如同一個個小小的文化符號,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傳統,傳承著我們的文化和智慧。
在未來的日子里,同學們必將以滿腔熱情與堅定自信,將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我們也熱切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非遺保護的行列,攜手守護文化遺產,共同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璀璨綻放。
通訊員:蔡雨軒
攝影:高亦凡
指導教師:花雨陽
審核:楊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