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鼓點叩開心扉,運動游戲傳遞溫情
發布時間:2025-09-06 關注:
來源:“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為響應社會對孤獨癥兒童群體的關注,助力其改善肢體協調與社會認知障礙,2025年7月5日至6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鹽城德馨兒童康復院區,開展了為期兩天的專項公益實踐。團隊依托專業康復環境,精心設計音樂療愈與體育互動課程,通過科學且有趣的方式提升兒童綜合能力,同時以公益宣傳呼吁更廣泛的社會支持。
實踐伊始,一場簡短溫暖的啟動儀式拉開活動序幕。團隊負責人姜沐含向團隊成員介紹了孤獨癥群體面臨的獨特挑戰,傳遞了“平等尊重、用心關愛”的理念。現場,成員們向孩子們贈送了精心準備的國學經典圖書、防暑降溫物資,以及泰州小學生們親筆書寫的祝福明信片——這份承載著同齡人純真情誼的禮物,字里行間的鼓勵與圖畫中的陽光,為康復兒童帶來融融暖意。
啟動儀式后,姜沐含、辛玥曄迅速帶領孩子們投入首日課程。上午的音樂療愈課堂以非洲鼓的韻律為媒。課程伊始,團隊成員以“是否聽過打鼓聲”的提問互動喚起好奇,隨即演示“咚—噠—咚咚噠”的節奏。協同的康復醫師闡明“跟隨鼓點可提升肢體靈活性與反應速度”的目標后,孩子們在引導下觸摸鼓面、感受振動,區分敲擊鼓面中心和邊緣產生的低沉與清亮音色。基礎節奏模仿環節,面對“咚—噠—咚—噠”的4拍循環,孩子們以拍手、跺腳積極回應,初步建立與節奏的聯結。
隨后,經典兒歌《兩只老虎》的旋律融入課堂。實踐成員巧妙設計漸進式融合練習:孩子們先專注聆聽鼓點拍擊腿部;繼而隨同步的鼓聲與清唱點頭打拍;最終嘗試邊拍鼓邊跟唱。二人密切觀察,適時調整節奏難度或提供肢體輔助。課程在“節奏接力”與“freeze dance”游戲中達到高潮——當鼓聲驟停,孩子們齊喊“停!”并瞬間定格,反應能力在游戲中自然得到錘煉。課程尾聲,孩子們分享“最喜歡的節奏”,實踐成員及時反饋“左手拍鼓更穩”等個體進步,鞏固了訓練成果與信心。
下午的課程聚焦體育互動,以結構化游戲提升孤獨癥兒童的肢體協調性與社交意識。實踐成員以平等姿態蹲下問候,手持沙包發出“探險”邀請,并輔以“拿沙包扔給老師”的圖卡清晰展示規則流程。
基礎訓練中,孩子們在軟墊拱橋上練習四肢攀爬,姜沐含和辛玥曄一對一指導“手扶此處,膝蓋用力”,依據個體能力靈活調整難度。沙包投擲接龍從近距離輕滾開始,逐步過渡到拋擲,協同的康復醫師輔助擺臂動作,引導“觀察手勢,用力投擲”,精準提升手眼協調性。
團體游戲“彩虹隧道+沙包炸彈”將氣氛推向熱烈。鉆過彩虹隧道后投沙包入目標圈的挑戰,結合了動作序列完成與目標感;音樂暫停時根據圖卡提示與伙伴握手或擊掌,則在兩個實踐成員的引導下有效促進了主動社交回應與輪流協作意識。課程結束前,觸覺球按摩配合舒緩兒歌幫助孩子們放松身心。實踐成員通過展示活動照片引導回顧,鼓勵孩子們用語言或指認圖片表達感受。
團隊成員以非洲鼓的節奏叩響孩子們感知世界的大門,借體育游戲的活力搭建起社交互動的橋梁。音樂療愈課程通過鼓點的觸覺反饋與兒歌的旋律重復,有效整合兒童的聽覺、觸覺及運動覺,顯著提升了肢體協調性、反應速度與語言表達意愿。體育互動課依托攀爬、投擲等結構化任務,結合視覺提示與即時獎勵,切實增強了兒童的核心力量、平衡能力及規則理解力,并在團體游戲中有效促進了社交回應與情緒管理。
實踐結束后,兒童康復院區負責人對此次實踐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課程設計科學嚴謹、游戲形式貼合低齡孤獨癥兒童特點,對孩子們感官統合與綜合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團隊負責人表示,此次“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實踐不僅是一次專業的服務行動,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團隊后續將整理實踐影像與案例,通過社會平臺廣泛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孤獨癥兒童的真實需求與潛能,持續匯聚社會關愛,助力每一顆“來自星星”的童心在理解與支持的陽光下茁壯成長,共筑融合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