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為翼,筑夢童心
發布時間:2025-09-06 關注:
來源:“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隨著最后一篇實踐公眾號總結的成功發布,這個夏天的線上實踐工作也畫上了句號。作為“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實踐活動的線上宣傳成員,我負責用公眾號總結的方式,把淮安、蘇州太倉、蘇州吳江、宜興、泰州五個片區的活動故事傳遞出去。雖然全程在線上辦公,但通過屏幕傳來的照片、視頻和志愿者記錄,我仿佛置身于每個活動現場,用文字和排版搭建起連接實踐一線與外界的橋梁,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成長與感動。
公眾號總結工作看似是對著屏幕敲字,實則是把零散素材“變廢為寶”的過程。每次有工作任務下發,打開電腦,我的目光總會被各片區志愿者傳來的素材吸引——淮安片區周恩來紀念館的活動照片里,孩子們跟著志愿者講解員認真聽講;太倉的垃圾分類課堂上,彩紙做的垃圾桶擺滿桌子;吳江的扎染活動中,藍白相間的布料晾成了一排……這些素材是公眾號內容展示的基礎,但需要先梳理清楚邏輯。比如處理宜興片區的素材時,既有消防員教逃生技巧的場景,又有孩子們學做紫砂壺的畫面,我就按照“安全守護”和“文化傳承”兩個方向整理,讓讀者能清晰看到活動的不同環節。
跨片區的總結工作,讓我在文字中見證了“因地制宜”的實踐智慧。泰州片區的國學課堂上,孩子們吟誦《望岳》的童聲透過音頻傳來,我便用“古韻今風,文化潤童”的標題,讓傳統文化的韻味在字里行間流淌;蘇州太倉的垃圾分類活動充滿趣味,我便以“巧手‘桶’筑新知,綠動你我‘童’行”為主題,用孩子們的創意作品串聯起環保教育的脈絡。五個片區的實踐各有側重,卻都圍繞著“用愛澆灌童心,用實踐筑夢未來”的核心,這種共性與個性的交響,讓我在總結時既需把握“綠芽七彩行”的整體基調,又要讓每個片區的特色如彩虹般各放異彩。
同時負責五個片區的總結,讓我學會了在共性中找特色。雖然都是“綠芽七彩行”的活動,但每個片區各有亮點:淮安片區主打紅色教育和非遺體驗,蘇州太倉聚焦環保實踐,吳江結合了非遺扎染和生態保護,宜興把安全教育和紫砂文化結合,泰州則以國學傳承為核心。寫總結時,我既要突出每個片區的特色,又要體現“童心筑夢”的共同主題。比如淮安片區的公眾號標題用了“紅韻潤童心,科技筑初心”,蘇州太倉的有關環保主題的標題則是“巧手‘桶’筑新知,綠動你我‘童’行”,讓讀者一眼就能抓住活動重點。
線上工作雖隔著屏幕,卻從未阻隔情感的傳遞。當我反復品讀淮安片區“孩子們在周總理像前敬禮”的記錄時,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當我反復品讀周恩來紀念館里“綴滿18個補丁的軍裝讓孩子們沉默良久”的記錄時,仿佛能看到孩子們若有所思的神情;當我整理泰州片區孩子們在團隊成員的帶領下學習做輯行禮照片和視頻時,從他們認真的動作與眼神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浸潤力量。
這個夏天,我雖未親臨實踐一線,卻在文字的世界里與無數童心相遇。那些深夜里反復打磨的標題、為一張圖片調整十次排版的執著、為一句話斟酌半天的較真,都化作了公眾號里的溫度與力量。當五個片區的總結公眾號全部發布,看著實踐團隊在每個片區的成果展示,我突然明白,公眾號總結工作從來不是孤立的線上任務,而是實踐活動的“第二現場”——在這里,文字是橋梁,排版是畫筆,每一篇公眾號推文都是一顆播種希望的綠芽,在讀者心中生根發芽。
實踐落幕,文字留香。這個夏天的公眾號總結工作,讓我在文字的世界里觸摸到實踐的溫度,在素材的梳理中理解了“童心筑夢”的深意。那些深夜打磨的文字、反復調整的排版、字斟句酌的標題,都成為我成長路上的珍貴印記。作為“綠芽”志愿者,我們或許身處不同崗位,卻在用同一種青春力量澆灌童心成長。未來,我將繼續以筆為翼,把更多實踐中的溫暖與感動轉化為文字,讓“綠芽七彩行”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