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06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以財稅智慧助力生態賦能,用實踐腳步丈量綠色發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碳索新路隊”于8月深入湖北省十堰市小河流域展開暑期社會實踐。此次調研,團隊聚焦十堰市小流域綜合治理實踐,緊扣京堰對口協作政策脈絡,走進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與生態項目現場,用財稅視角探尋生態補償機制為農戶綠色生計賦能的故事。
一、化“污”為“寶”,點“廢”成金
![]() |
實踐隊于8月23日來到四道河村,映入眼簾的是多維度生態治理實景。村落里擺放著整齊的共享洗衣池;村民生活污水經專用管道匯入凈化設施處理;田間500余米長的生態攔截溝,用吸附性植物減少農田氮磷流失。
在與村民訪談時,團隊了解了多項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舉措,例如:推進無農藥、無化肥示范田,村民家家戶戶規范使用有機肥以保護小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面對浪河鎮庫區氮磷污染問題,村里創造性發展公共洗衣房、建設污水凈化設施,從源頭護水質。
二、圍坐共話協作事,傾心聆聽成果經
8月24日,團隊來到“壩首第一村”——蔡灣村走訪調研。蔡灣村是一個集山區、庫區和壩區為一體的移民安置重點村。隨著京堰對口協作生態補償的不斷推進,對口協作項目資金的加持讓蔡灣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 |
一幢幢整齊的獨棟別墅;一條條干凈整潔的道路;一片片數字化農業大棚是全村發展的生動視角。當地村民高興地提到:“移民后變化確實很大,污水統一收集,房頂還加裝了太陽能板,現在的生活有保障多了!”
除鄉村建設外,北京的產業幫扶為全村農業裝上“科技心”。蔡灣村南水北調水源地數字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不僅推動全村農業產業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更讓村里的閑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就業機會。目前,該項目已帶動近百戶農戶參與蔬菜生產經營,村民們通過土地流轉獲租金、加入合作社分紅利,實現多渠道增收。
三、智守清水走廊,郁金香綻芬芳
8月25日,團隊循著綠意探訪犟河流域黃龍鎮斤坪村,在政府工作人員的熱情帶領下,團隊走進犟河流域治理示范項目現場,親身感受治理工作帶來的顯著變化。兩岸草木繁茂,綠道依河蜿蜒。據介紹,這條綠道不僅是流域治理的重要成果,更是帶動村民就業的民生道。建設過程中,優先雇傭當地村民參與土方開挖、路面鋪設、植被種植等工作,推動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雙贏。
沿著綠道前行,岸邊矗立的智慧監測設備格外引人注目。該設備依托中科院先進技術搭建的管理平臺,整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測、地面監測站等多種技術手段,構建起三級監測網絡,能實時捕捉水質、水位等關鍵生態指標,為流域保護裝上“千里眼”。
![]() |
生態環境改善后,村里的郁金香種植旅游產業聲名漸起,每年花期到來時,五彩斑斕的郁金香鋪滿田野,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慕名而來,讓“生態美”切實轉化為“產業興、百姓富”的生動實踐。
四、小流域治理繪新景,大棚經濟促增收
8月26日,實踐隊來到茅塔河流域廖家村。家家戶戶的房屋外觀統一規劃,村道干凈整潔,垃圾桶分類擺放。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道:“自小河流域綜合治理以來,村里按照統一標準改造房屋、整治環境,并進行集中污水處理,既保留鄉村的原生態韻味,又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農業種植領域,村里同樣迎來新突破。北京農業技術專家駐村指導,協助搭建一座座果蔬大棚,不僅手把手教村民科學種植技巧,還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精心推薦適合采摘的優質品種。這些大棚不僅能穩定產出高品質果蔬,更成為村里生態旅游的亮眼名片。每到周末和節假日,不少游客專程前來體驗采摘樂趣,為村民拓寬了增收渠道,讓田園真正變成了“增收園”。
![]() |
從浪河到壩首,從犟河到茅塔,“碳索新路隊”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生態潛力,見證流域綜合治理與對口協作的生動實踐。作為財稅學子,團隊記錄下十堰小流域的治理經驗,更將帶著這份實踐收獲,持續探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財稅賦能路徑,讓青春力量為鄉村綠色未來注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