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鈺杰:從認知到行動,我愿做儺文化傳承的 “青春接力者”
發布時間:2025-09-02 關注:
來源:河海大學婀‘儺’多姿——數字賦能非遺儺文化傳承實踐團
8 天的德江儺文化調研,像一場深刻的 “文化洗禮”—— 從初到德江時對儺文化的陌生與好奇,到調研過程中對非遺傳承的思考與感悟,再到離開時對未來行動的規劃與堅定,我不僅在腦海里構建了完整的儺文化認知體系,更在心里種下了一顆 “傳承” 的種子: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能只做非遺的 “旁觀者”,更要做 “參與者”“行動者”,接過老一輩傳承人的 “接力棒”,用青春力量讓儺文化在新時代里煥發新的光彩。
調研期間,我們團隊通過實地探訪、深度訪談、沉浸式體驗,形成了三點核心認知,每一點都讓我對非遺傳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點是 “守正” 與 “創新” 并重。在楓香溪鎮長征村儺面具工坊,王國華師傅的堅守讓我懂了 “守正” 的意義 —— 他堅持手工雕刻儺面具,說 “機器刻不出精氣神”,每一刀都遵循祖輩傳下的規矩;而工坊里的 3D 打印設備和 AR 產品,又讓我看到了 “創新” 的價值 —— 用科技提高效率、豐富傳播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儺面具。王師傅說:“守正不是守舊,創新不是丟根,兩者結合,儺文化才能走得遠。” 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以前總覺得 “傳統” 和 “現代” 是對立的,現在才明白,真正的傳承,是在堅守核心文化的基礎上,為傳統找到與現代生活對話的方式。比如德江縣儺堂戲博物館,用數字化展陳守護文物的 “正”,用互動體驗創新傳播的 “新”,讓儺文化既能留住 “魂”,又能吸引年輕人。
第二點是 “專業力量” 與 “民間活力” 結合。在與唐曉娟副館長的訪談中,她提到的 “政府主導 + 社區參與 + 教育傳承” 三維保護體系,讓我看到了專業力量的重要性 —— 政府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博物館負責文物修復與研究,為儺文化保護搭建 “骨架”;而在鐵坑村,我看到了民間活力的強大 ——200 余名儺戲藝人世代堅守,村民們把儺戲融入日常生活,為儺文化傳承注入 “血肉”。安永柏師傅說:“沒有政府的支持,儺戲可能早就失傳了;沒有村民的熱愛,儺戲也活不起來。” 確實,非遺保護不是 “單打獨斗”,需要專業力量搭建平臺,更需要民間力量填充內容,兩者缺一不可。比如鐵坑村的 “儺戲探秘一日游”,政府幫忙規劃線路、宣傳推廣,村民主動參與表演、經營農家樂,才讓這個項目越做越好。
第三點是 “青年參與” 的重要性。在鐵坑村遇到的 “90 后儺戲創新團隊”,讓我看到了青年的力量 —— 他們用短視頻傳播儺文化,吸引了十幾萬粉絲;我們團隊計劃的 “儺戲青年說”“儺戲 AR 導覽”,也讓我意識到,青年在非遺傳承中能扮演獨特的角色。年輕人懂科技、善傳播、有熱情,能把古老的儺文化用更鮮活的方式傳遞出去。安師傅說:“我們老了,傳承的希望在年輕人身上。” 這句話讓我特別有使命感 —— 我們不僅是非遺的 “受眾”,更應成為 “傳承人”“傳播者”,用我們的方式讓儺文化 “破圈”。
基于這三點認知,團隊制定了后續行動計劃,我主動承擔了 “儺戲 AR 導覽” 小程序的開發工作。在博物館調研時,我發現很多游客對儺面具、儺戲角色的了解有限,只能看個 “熱鬧”,比如有的游客把 “開山神” 當成 “財神”,有的不知道 “儺戲手訣” 的含義。所以我想,開發一款 AR 小程序,游客掃描面具或展品圖片,就能看到詳細的角色介紹、表演視頻、技藝講解,讓 “看熱鬧” 變成 “看門道”。
現在,我已經開始著手準備。首先是整理資料:把調研中收集的儺面具種類(如 “開山神”“土地神”“喜神” 等)、對應的寓意、經典劇目(如《陳老幺娶妻》《開紅山》等)、傳承人的技藝特點,一一分類整理,確保信息準確。然后是技術選型:我打算用微信小程序開發,因為用戶基數大、使用方便;AR 功能采用騰訊云的 AR 引擎,能實現快速識別和內容加載。接下來是界面設計:我想把界面做得簡潔美觀,分 “面具百科”“劇目欣賞”“技藝解密” 三個板塊,用戶掃描圖片后,自動跳轉對應的內容,還能收藏喜歡的面具或視頻,方便后續查看。
為了確保內容的準確性,我還打算邀請安永柏師傅、王國華師傅參與審核。比如儺面具的寓意,不同的師傅可能有不同的說法,我要把這些差異整理出來,標注清楚;比如儺戲的表演細節,我要根據師傅們的講解,補充到小程序里,讓內容更專業、更全面。
除了開發 AR 小程序,我還計劃在支教課堂中融入儺文化元素。明年暑假,我會參加學校的支教活動,去鄉村小學教書。我打算把儺面具繪畫、簡單的儺舞步法納入課程內容:教孩子們畫自己喜歡的儺面具,講解面具背后的故事;教他們學跳簡單的儺舞,感受儺戲的節奏與魅力。我還想組織一場 “儺戲小表演”,讓孩子們穿上迷你戲服,戴上自制面具,表演簡單的片段,讓他們在快樂中了解本土文化。
另外,我還想在學校里組織 “儺文化進校園” 活動。邀請德江的非遺傳承人來學校表演儺戲、舉辦講座,讓更多同學近距離接觸儺文化;組織 “儺文化創意大賽”,鼓勵同學們設計儺戲主題的文創產品、拍攝短視頻,激發大家的參與熱情。我相信,只有讓更多青年了解儺文化、喜歡儺文化,才能為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離開德江那天,我們在儺堂戲博物館前合影,博物館大門上的 “傳承千年文脈,守護精神家園” 對聯,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我摸著手機里存的調研照片 —— 王師傅雕刻的專注、安師傅教戲的耐心、鐵坑村村民的笑臉,心里滿是感動與堅定。非遺傳承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老一輩傳承人用一生守護文化根脈,我們青年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識、熱情與行動,接過這根 “接力棒”,讓千年儺文化在新時代里,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熱愛、被更多人傳承。未來,我會帶著在德江的收獲與思考,繼續行走在非遺保護的道路上,做一名堅定的 “青春接力者”,為守護精神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