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傳聲聚童聲,筆墨賦能顯擔當
發布時間:2025-09-02 關注:
來源:“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2025年7月17日至18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兒童關愛之家,開展了為期兩天的特色實踐活動。作為團隊線上組的成員,我負責活動的新聞報道與公眾號制作工作,用文字捕捉課堂里的閃光瞬間,用平臺傳遞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讓童真瞬間與教育溫度跨越空間傳遞。
接到撰寫新聞稿的任務時,我便與現場隊員約定了“實時素材傳輸通道”——每節課后,他們會發來課堂視頻片段、孩子們的經典發言與現場照片,而我則像一位“云端觀察員”,在這些碎片化信息中提煉活動的核心脈絡。
7月17日的詩詞課素材讓我印象深刻。實踐成員包佳敏用笛聲引出《春夜洛城聞笛》時,一個扎著雙馬尾的小女孩說:“聽到奶奶織絲綢的沙沙聲,就像詩里的笛聲,會想起家里的蠶寶寶。”這句帶著盛澤絲綢之鄉特色的聯想,瞬間讓“思鄉情懷”有了具象載體。我在稿中將其與詩句解析結合,寫下“當孩子們把異鄉的熟悉聲響與家鄉的蠶桑、絲綢相連,唐詩里的鄉愁便從千年之前的洛城,輕輕落在了江南的夏日課堂”,既保留了童真,又凸顯了地域文化與古典詩詞的奇妙共鳴。
次日勞動實踐課的素材里,有段視頻讓我反復觀看:實踐成員卞富瑤教孩子們握鋤頭時,一個男孩不小心碰倒工具,急得眼圈發紅,卞老師卻笑著說:“鋤頭想和泥土貼貼呢,我們幫它站起來好不好?”這種溫柔的教育方式,讓“勞動教育”超越了技能傳授。我在文中特意加入細節描寫:“陽光下,孩子們的手掌沾滿泥點,卻在扶起鋤頭的瞬間,眼里亮起了比陽光更亮的光——那是對失誤的包容,更是對成長的頓悟。” 為了讓新聞稿兼具專業性與感染力,我嚴格遵循“5W1H”原則,開篇清晰交代活動時間、地點與主題,正文按“詩詞熏陶—勞動實踐—科學探索—團隊協作”的邏輯遞進,既展現課程的多元性,又暗合“認知—實踐—探索—協作”的成長規律。
團隊公眾號“綠芽七彩行”是線上組的另一塊主陣地。不同于新聞稿的嚴謹,公眾號需要更貼近兒童視角的表達,我為此設計了“三維立體”傳播模式:用文字還原細節,用圖片定格瞬間,用互動連接情感。
“課堂顯微鏡”欄目聚焦課程的趣味細節。報道實踐成員褚佳鈺的“植物私塾”課時,我沒有單純羅列知識點,而是以孩子的口吻寫了篇《太空種子的旅行日記》:“我曾在宇宙里翻跟頭,看到地球像顆藍色糖果;現在我住進小花盆,要和穿背帶褲的小朋友比誰長得快!” 配圖選用孩子們播種時的特寫:有的孩子把種子捧在手心輕輕呵氣,有的踮著腳尖往盆里填土,辮子隨著動作一甩一甩。這種擬人化表達讓科學知識變得可觸可感,推文發布后,有家長留言:“孩子看完拉著我查太空種子的資料,說要當‘植物觀察員’。”
起初,我曾擔心“線上”會成為參與實踐的障礙,但兩天的工作讓我明白:距離反而能讓我們更專注地捕捉細節。為了寫好勞動課推文,我對比了5段現場視頻,只為準確描述孩子們握鋤頭的姿勢;為了呈現光影課的樂趣,我對著手機屏幕學做手影,才懂得“變出一只小狗”對孩子來說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線上組的意義:我們不僅是記錄者,更是用文字搭建舞臺的人,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云端被看見、被鼓勵。
這場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線上工作從來不是“隔岸觀火”,而是用專業與真誠搭建橋梁。當新聞稿的鉛字印在紙上,當公眾號的圖片點亮屏幕,我們傳遞的不僅是活動信息,更是教育的溫度、童真的價值與成長的力量。而這份“云端守護”的經歷,也成為我自己成長路上一顆飽滿的種子,讓我懂得:文字的重量,從來都在于它能承載多少真誠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