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團隊走進蘇州圖書館北館,開展“繪本潤童心·閱讀伴成長”實踐活動。團隊大學生依托圖書館豐富的中文繪本資源,通過共讀分享、互動問答、情景模擬等方式引導兒童感受故事魅力,在實踐中探索公共文化空間里的兒童閱讀服務模式。
8月17日上午9點,蘇州圖書館北館的少兒閱讀區已坐滿了前來參與活動的兒童。“紅心研墨”團隊的志愿者們早早到位,將圖書館推薦的《猜猜我有多愛你》《好餓的毛毛蟲》等經典中文繪本整齊擺放,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孩子們圍坐成圈,一場生動的繪本閱讀引導活動就此開始。
志愿者們首先采用“聲情并茂共讀”的方式,結合繪本畫面用抑揚頓挫的語調講述故事,時而模仿小動物的叫聲,時而做出夸張的動作,很快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在講述《蚯蚓的日記》時,志愿者特意放慢節奏,每翻一頁都留出時間讓孩子們觀察畫面細節,“大家看看蚯蚓的日記里畫了什么?它為什么要記錄這些事呀?”開放式的提問讓孩子們紛紛舉手,現場互動氛圍十分熱烈。
實踐中,團隊注重結合圖書館的空間優勢設計活動。利用館內的“親子閱讀角”,志愿者們組織了“故事接龍”游戲,以《三只小豬》為藍本,讓孩子們輪流續編情節。有孩子提出“小豬們可以建一座石頭城堡”,志愿者便引導大家討論“石頭城堡需要哪些材料”,既鍛煉了表達能力,又讓孩子們在圖書館的環境中感受合作的樂趣。
為了讓閱讀體驗更立體,團隊還設計了“繪本與館藏聯動”環節。讀完《恐龍的秘密》后,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前往圖書館的自然科學書架,找到相關科普書籍,告訴他們:“故事里的恐龍在這些書里有更詳細的介紹哦。”這種聯動不僅拓展了孩子們的知識面,也讓他們對圖書館的資源利用有了初步認識。
活動期間,志愿者們發現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閱讀需求存在差異。低齡兒童更關注繪本的圖畫和簡單情節,高齡兒童則對故事背后的道理更感興趣。據此,團隊及時調整引導策略:對低齡兒童多采用“指認圖畫+簡單提問”的方式,對高齡兒童則增加“故事寓意討論”環節。這種靈活調整的過程,讓大學生們深刻體會到“實踐出真知”——只有真正接觸服務對象,才能提供更精準的幫助。
8月17日下午,團隊邀請陪同的家長參與“親子共讀示范”,志愿者們現場演示如何通過提問引導孩子思考,比如“如果你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會怎么做?”并向家長推薦了圖書館的“親子閱讀推薦書目”。一位家長表示:“平時帶孩子來圖書館只是隨便翻翻書,今天跟著志愿者學會了怎么引導孩子讀繪本,收獲很大。”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紛紛在圖書館的“閱讀心愿墻”上寫下自己的感受,有孩子畫了一本打開的書,旁邊寫著“我喜歡和志愿者姐姐一起讀故事”。志愿者們看著這些稚嫩的筆跡,真切感受到在公共文化空間里開展實踐活動的意義。
此次“紅心研墨”團隊在蘇州圖書館北館的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兒童的閱讀體驗,也讓大學生在服務中提升了組織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實踐證明,依托公共文化場所開展志愿服務,既能發揮場所資源優勢,又能讓青年學子在真實場景中理解“服務社會”的內涵,為高校與公共文化機構合作開展實踐活動提供了有益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