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織就盛夏經緯,暑氣漫過軒窗欞格。2025年7月5日,杭州師范大學學生醫療咨詢服務隊“心心點燈”社會實踐金華小分隊,來到盧先生家中,聽他講述他的父母——兩位遺體捐獻者,是如何用生命最后的微光,為人間續上一盞不熄的明燈。
一念星火,點亮長夜 微光雖渺,可燎原原;星火剎那,能照永夜。
(點燈人們前往家屬家中)
盧家的門開著,像在等一陣遠道而來的風。盧先生迎出來時,手里攥著兩張泛黃的照片,那是他的父母年輕時的模樣:父親穿著洗得發白的藍布衫,母親梳著齊耳短發,眼里盛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清澈。
“他們啊,一輩子沒做過什么‘大事’,卻在臨走前,做了最讓我驕傲的決定。”盧先生把照片輕輕放在桌上,指尖劃過相紙邊緣,像在觸碰記憶的溫度。
故事是從一次尋常的午后開始的。父親在網上翻到一篇關于遺體捐獻的報道,屏幕的光映在他老花鏡上,像落了顆星星。“你說,人走了,還能為學醫的孩子們留點啥不?”那天晚飯時,他突然問母親。母親沒說話,只是往他碗里夾了一筷子青菜,半晌才說:“咱這輩子沒幫上國家啥忙,要是這點身子骨能有用,就捐。”
這顆偶然落進心田的種子,竟在老兩口心里生了根。他們聯系了紅十字會,在捐獻登記表上一筆一劃寫下名字時,父親的手微微發顫,卻寫得比任何時候都認真。“他們總說,自己是泥土里長出來的人,最后還回泥土里去,能順便當塊鋪路的磚,就夠了。”盧先生說著,聲音低了下去,窗外的蟬鳴突然靜了一瞬。
家風如燈,代代相傳 家風似燈,點亮代代征程;大愛若火,溫暖世世人間。
客廳墻上掛著塊褪色的牌匾,寫著“勤儉助人”四個大字,是盧先生小時候,父親親手刻的。“他倆過日子,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盧先生笑了笑,眼里卻泛起潮意,“可街坊鄰居誰有難處,他們跑得比誰都快。張奶奶家的燈泡壞了,父親踩著梯子修;李叔叔生病住院,母親每天熬了粥送過去。”
這種刻在骨子里的熱心腸,成了家里最珍貴的遺產。盧先生記得,小時候看到父母把省下來的糧票分給更困難的鄰居,看到他們在暴雨天幫生產隊搶收糧食,那些畫面像老電影,一幀幀在心里閃。
“所以我懂他們。”他說這話時,腰桿挺得筆直,“他們捐遺體,不是一時沖動,是這輩子‘幫人’的習慣,延續到了最后。”如今,盧先生也填了捐獻登記表,筆尖落下時,他仿佛看到父母在笑。而更讓他熱血沸騰的,是即將穿上的軍裝——“保家衛國是奉獻,捐獻遺體也是奉獻,我們家的人,總得為這國家做點啥。”
(盧先生與點燈人們的合照)
所謂傳承,從不是驚天動地的誓言,而是像盧家這樣,把一份善意種在心里,任它在歲月里發了芽,開了花,再結出滿枝滿椏的溫暖。
離開時,盧先生站在門口揮手,蟬鳴又響亮起來,像在為這段跨越生死的愛,唱一支綿長的歌。而“點燈人”們知道,他們帶走的不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捧火種——那是盧家父母用生命點燃的,關于奉獻,關于傳承,關于如何讓短暫的人生,在他人的生命里,活得更長、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