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沙先鋒”調研團圓滿完成暑假調研為深度融入“海洋強國”戰略,扎實推進“藍色海灣”綜合治理,山東大學(威海)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滌沙先鋒”調研團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奔赴山東威海、青島,福建福州及廣東廣州南沙區的重點沙灘,開展為期半月的實地調研,聚焦沙灘垃圾治理現狀與智能清潔技術應用潛力。
調研團隊采用“分區采樣+時段監測+主體訪談”的方式,系統梳理了四地沙灘垃圾的分布特征:威海國際海水浴場以零碎垃圾為主,食品包裝、煙頭等多被沙子半掩埋,清潔工人需用夾子逐點清理,日均彎腰次數超千次;青島第三海水浴場的垃圾隨客流呈現明顯時段波動,午后13至15時的冷飲包裝垃圾較清晨增長3倍,傍晚親子游客集中時段煙頭密度達峰值;福州曉澳沙灘與冬季相比,夏季游客量激增導致垃圾總量翻倍,其中包裝殘余物占比40%,多堆積在游客休息區;廣州南沙區沙灘的塑料垃圾占比超60%,35%因潮汐作用半埋于沙中,高溫暴曬下部分塑料分解為微塑料,形成潛在生態風險。


訪談中,一線清潔人員的困擾具有共性:“游客前腳扔,我們后腳清,碎垃圾埋在沙子里,夾都夾不住”,人工清理陷入“反復清理卻難徹底”的困境。不同群體對智能設備的期待則各有側重:威海游客擔心機器人在人群中作業的安全性,建議“避開高峰時段工作”;青島本地居民希望設備能“篩出沙里的碎煙頭”;福州漁民提到“漁網垃圾纏海藻,機器得能識別分揀”;廣州志愿者則提議給機器人加裝語音播報功能,“邊清理邊宣傳環保”。


此次調研累計采集垃圾樣本230余份,記錄有效訪談68人次,形成四地差異化治理建議。團隊發現,沙灘垃圾治理需兼顧“即時清理”與“源頭減量”,而智能設備的介入需適配不同沙灘的地形特征與垃圾類型。“滌沙先鋒”調研團表示,將基于調研成果優化智能清潔機器人的設計方案,推動“人機協同”治理模式落地,以技術創新助力海洋生態保護,用青春力量守護碧海銀沙。
“滌沙先鋒”調研團
(圖、文/“滌沙先鋒”調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