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28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科技賦能:茶園里的"南茶北引"奇跡
踏進滕陽里龍田茶基地,我們見證了一場顛覆認知的農業革命。這個總投資1.6億元的項目,已流轉土地1800畝,栽植茶苗10萬株。"我們引進龍井43、六安瓜片、大紅袍等16個南方品種,與浙大茶葉研究所建立產學研協作。"基地負責人自豪地介紹道。
24小時可視溯源系統、大數據環境分析、自動化田間管理——這哪是傳統印象中的農業,分明是科技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經檢測,這里茶葉的茶多酚、蛋白質含量均超過南方原產地。更令人驚嘆的是"1+3+X"融合模式:農民變股民,企業做引領,政府搭平臺,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萬元,村集體收益30萬元,企業銷售過億元的多贏局面。

全域畫卷:山水間的詩意重構
"龍湖月色"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片區覆蓋23.03平方公里,涵蓋10個村莊11156人。我們沿30余公里山水環線深度體驗:在知青紀念館感悟歷史溫度,在AR-BOX科技館體驗數字文旅,在關中印象美食街親手制作滕州煎餅。
這里構建了"農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的發展體系,打造26個特色節點,舉辦60余場次節會活動,發展10余種新業態。數據最有說服力:累計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營收突破2600萬元,帶動村民增收460余萬元。8000余畝特色林果基地、38.5%的森林覆蓋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0元,勾勒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現代鄉村圖景。

創新機制:共富共贏的時代探索
調研中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三變"改革實踐。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立"專業公司運營、集體入股合營、村企農戶聯營"的利益聯結機制。云禾鄉村振興運營平臺提供產業導入、經營管理等托管服務;匯山水鄉村旅游合作社開展多元經營,提供訂單式用工服務3600余人次,開發文創產品30余種,帶動320余名群眾就地就業。
這種模式破解了資金短缺、人才不足、內生動力不強等制約難題,培育了50余家新型經營主體,360余名新型職業農民,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良性循環。
青春智慧:新生代的鄉村創想
與返鄉創業青年的對話讓我們深受啟發。在電商培訓現場,我們了解到數字化營銷如何為農產品插上翅膀;在家庭農場和農家樂中,我們看到了鄉村創業的無限可能。
思維碰撞中,我們也貢獻著青春智慧。費楊提出的"茶葉盲盒+研學課程"創意,將傳統茶文化與Z世代消費習慣巧妙結合;關于短視頻推廣、網紅打卡點營造的建議,得到當地干部的積極回應。"青年人的創新思維正是鄉村發展最需要的活水!"龍陽鎮負責人的話語讓我們深感使命在肩。
深層啟示:農文旅融合的時代密碼
三天實踐讓我們讀懂了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龍陽模式的成功在于堅持因地制宜,以"品牌先行、策規一體、運營前置"的系統思維,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單一產業向三產融合、分散發展向抱團振興的三大轉變。

這里的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經濟增長,而是產業、生態、文化的協調發展;不是外在的模式移植,而是內生的創新實踐。當青春遇見鄉土,我們不僅看見了產業興旺、生態優美的現實圖景,更讀懂了中國式現代化在農村的生動實踐。
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找到了青春奮斗的方向。鄉村振興的宏偉畫卷正在展開,而我們這一代青年,正是這幅畫卷中最具活力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