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體悟信仰力量
為深入學習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6月21日至6月27日,豫北醫學院崇德書院赴信陽青年筑夢團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革命舊址、紀念館,拍攝宣傳視頻,制作藥膳粥及設計主題海報等多種形式,在紅色熱土上接受精神洗禮,感悟初心使命。

為學習革命先烈的英勇文化,6月21日,實踐團走進鄂豫湘首府博物館,瞬間被厚重的歷史氣息包圍。館內,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幅幅泛黃照片,還有銹跡斑斑的槍支、補丁摞補丁的軍裝、字跡模糊的書信,都在無聲訴說著革命先輩們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通過場景復原,實踐團成員仿佛看到革命戰士在惡劣環境中堅守信仰,為理想拋頭顱、灑熱血,在鄂豫湘這片土地上譜寫了壯麗的英雄史詩。此次參觀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和平的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更應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將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學習生活,努力提升專業素養,錘煉堅韌品格。
為了解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工作與生活場景,6月22日,實踐團踏入中共中央鄂豫湘革命舊址,青磚灰瓦與斑駁木梁仿佛讓時光凝固,瞬間將眾人拽入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漫步其間,作戰室里褶皺的軍事地圖、積灰的油燈,臥室中簡陋的床鋪、褪色的衣物,鮮活還原出革命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工作與生活圖景;墻上遒勁的標語、泛黃的文件手稿,無聲訴說著中共中央在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與魄力。正是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下,革命先輩們以鋼鐵般的信仰與意志,為革命勝利筑起堅實根基。此次參觀讓實踐團深刻領悟到先輩們舍生忘死的偉大與無私——他們拋卻個人安危,為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燃盡生命之光。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眾人決心從舊址中汲取精神力量,將革命精神融入血脈,在學習中勇攀知識高峰,在生活中傳承艱苦奮斗本色,以青春之我踐行使命擔當,讓紅色基因在時代浪潮中永續傳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磅礴青春動能。

為鄂豫湘首府博物館拍攝視頻,6月23日,實踐團執鏡頭為筆,在鄂豫湘首府博物館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創作伊始,成員們深研館藏史料,從斑駁文物與褪色照片中解構歷史密碼,每當快門輕響定格銹跡斑斑的軍號、布滿彈孔的戰旗,指尖都能感知到烽火歲月的熾熱溫度。拍攝過程中,團隊以匠心雕琢每一幀畫面:微距鏡頭緊貼泛黃信箋的褶皺、勛章磨損的紋路,將歷史的肌理放大至纖毫畢現;低角度動態運鏡模擬戰士沖鋒視角,讓觀者如臨其境感受信仰的磅礴力量。后期剪輯時,他們巧妙編織博物館全景與文物特寫的視覺交響,以宏大敘事鋪陳歷史厚重,用微觀視角鐫刻歲月印記,搭配激昂的配樂與鏗鏘的解說,讓史料中沉寂的文字幻化成直擊心靈的鮮活影像,這場影像創作不僅是對博物館的生動記錄,更是對紅色精神的深情禮贊與永續傳承。
為了解中醫文化,6月24日,實踐團懷著對中醫文化的好奇與敬畏,投身于藥膳粥的制作實踐,開啟了一場滿載驚喜與感悟的傳統文化探索之旅。起初,面對黃芪、黨參、枸杞等中藥材,成員們僅能辨識名稱,對其功效及搭配原理頗為陌生。在指導老師的細致講解下,他們逐漸領悟到藥膳粥絕非簡單的藥材與食材堆砌,而是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每一味藥材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如黃芪補氣固表為“君”,紅棗調和藥性、滋養脾胃為“佐”,共同發揮最佳養生功效。實操環節中,從清洗藥材、精準配比,到控制火候、把握熬煮時間,每個步驟都需要十足的耐心與專注,看著鍋中食材在文火慢燉中交融升華、香氣四溢,成員們真切感受到傳統養生智慧既深植于典籍理論,也流淌在匠人的精心實踐中。當親手制作的藥膳粥送至社區老人手中,收獲聲聲感謝與稱贊時,大家更深刻體會到這碗粥不僅是中醫文化的具象呈現,更是傳遞健康關懷的溫暖載體。此次實踐,讓青年學子們從一碗藥膳粥中管窺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他們意識到,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有責任將古老的養生智慧融入現代生活,以創新傳承的方式,讓中醫藥文化煥發新的時代生機,惠及更多人。

為了走進那段崢嶸歲月,讓革命精神在創新表達中煥發新生,6月25日,實踐團以視覺設計為媒,投身鄂豫湘首府博物館海報制作實踐,在創新表達中開啟傳承紅色文化的深度探索。從框架構思到細節雕琢,每一次修改與嘗試,都讓成員們對革命歷史有了更立體的認知。設計過程中,他們精心打磨視覺語言:選用古樸厚重的字體書寫標題,點綴象征希望的金色元素,既彰顯歷史的滄桑厚重,又傳遞紅色基因傳承的使命擔當;聚焦革命文物的細節特寫,無論是銹跡斑斑的徽章,還是字跡斑駁的家書,都化作喚醒歷史共情的視覺密碼。當最終設計稿完成,成員們深刻感悟到,這不僅是一張宣傳海報,更是一扇承載歷史記憶的窗口——它以直觀的視覺符號,將鄂豫湘首府的革命精神轉化為可感知、可傳播的文化印記。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他們立志以創意為筆,為紅色文化注入新活力,讓更多人透過海報的方寸之間,觸摸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讓革命精神在創新表達中煥發時代光彩。

為博物館制作視頻,6月26日,實踐團在鄂豫湘首府博物館的視頻創作實踐中,以鏡頭為媒介開啟了歷史文化與影視藝術深度交融的成長之旅。前期策劃時,成員們穿梭于展廳之間,凝視青銅器斑駁的銹跡、臨摹書畫飄逸的筆觸,在與文物的無聲對話中捕捉歷史脈絡;通過與館方深入交流,深挖展品背后的時代密碼,精心打磨腳本,力求讓觀眾透過屏幕觸摸歷史溫度。拍攝過程中,團隊化身光影捕手,為呈現玉器的溫潤質感,在燈光調試與角度變換間反復嘗試數十次,針對不同展品特性靈活運用特寫、移鏡等手法,在挑戰中錘煉專業技能。后期制作時,面對海量素材,他們以匠心為尺篩選畫面、設計字幕、匹配音效,借助蒙太奇的魔力,將零散鏡頭串聯成兼具歷史厚重與藝術感染力的影像佳作。成片完成之際,成員們不僅見證了歷史文化的鮮活重生,更收獲了用鏡頭傳承文明的自豪與擔當。這場實踐不僅提升了視頻創作能力,更讓大家深刻意識到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寶庫的重要價值——通過影像傳播,能夠打破時空界限,讓更多人領略文物魅力,感悟文化傳承的深遠意義。未來,實踐團將繼續以鏡頭為筆,書寫中華文化的動人篇章,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沉醉于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為了反思總結,為下一次實踐做好準備,6月27日,實踐團以復盤總結為契機,深度回溯鄂豫湘首府博物館視頻創作實踐。這場充滿挑戰的文化探索之旅,既是專業技能的試煉場,也是自我革新的催化劑,讓成員們在收獲與反思中實現多維成長。實踐中,團隊成功以影像敘事激活文物生命力,通過精妙的鏡頭設計與節奏把控,將靜態展品轉化為觸動人心的歷史故事;在協作過程中,成員們學會博采眾長、高效配合,從策劃構思到成片輸出的全流程實踐,大幅提升了溝通協調與項目管理能力。然而,實踐中也暴露出亟待改進的短板:前期調研對文物文化內涵挖掘不足,致使部分內容浮于表面,未能充分彰顯歷史底蘊;拍攝環節因光線預判與設備調試不到位,導致畫面質量參差不齊,加重后期處理負擔;面對突發狀況時,跨環節溝通機制不暢,影響項目推進效率。痛定思痛,團隊深刻認識到,文化傳播類創作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功底,更依賴對內容的深度解構與精準表達。未來,他們將以更嚴謹的態度鉆研史料、深化專業對話,提升內容的思想深度與感染力;同時強化設備實操與影視技術學習,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并主動優化團隊協作流程,構建高效協同的問題解決機制。
此次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與深刻教訓,將持續賦能團隊在文化傳播與影視創作領域深耕精進,驅動他們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篤定前行。此次信陽之行,對實踐團成員而言,不僅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和國情社情實踐,更是一次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錘煉。他們通過實地探訪、影像記錄、暖心服務與創意設計,多維度、沉浸式地學習了鄂豫皖革命歷史,感悟了先輩們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增強了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員們紛紛表示,將把此次實踐的收獲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將紅色精神融入醫學專業學習和未來工作中,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過硬本領,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努力為傳承紅色文化、守護人民健康、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