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激活鄰里間的技藝共鳴與情感紐帶,探索“以情促治”的社區治理新路徑,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青衿致遠實踐團于7月8日來到日照市金海社區進行實踐,開展以“手作傳情、共建溫情社區”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實踐團不僅致力于搭建技藝交流的實體平臺,更聚焦通過共同創作消解人際隔閡,滿足居民對多元文娛生活的需求,為現代開放型社區治理注入人文活力。
前期籌備,錨定情感共鳴痛點
實踐初期,團隊以“解碼社區情感需求圖譜”為目標展開調研。通過組織“手藝與記憶”茶話會、發放“社區互動需求”問卷、走訪特殊群體家庭等形式,精準把握治理癥結:金海社區居民構成多元,老年群體因“代溝”與年輕人疏離,年輕上班族受“懶人經濟”影響疏于線下互動,親子家庭渴望高質量共同活動卻缺乏載體,社區公共空間的情感聯結功能未被充分激活。結合“以情促治”理念,團隊確定以“鄰里工坊”為切入點,通過手作協作喚醒集體情感,構建“技藝共研、情感共生”的治理生態。
活動形式采用“傳統技藝傳承+現代創意融合+公益成果轉化”三維模式;邀請方式實行“網格走訪+社群邀約”,為獨居老人配備“手作伙伴”,為雙職工家庭開設“周末專場”;活動環節設計“記憶手作”“協作共創”“愛心義賣”等內容,兼顧技藝學習與情感培育。籌備期間,非遺傳承人主動擔任志愿導師,商戶捐贈環保材料,形成“社區黨組織引領、多元主體協同”的籌備格局,讓溫情從籌備階段便開始傳遞。
實踐開展,手作淬煉鄰里情
7月8日清晨,社區文化廣場被改造成“溫情手作空間”,木藝工作臺、布藝創作區、陶藝拉坯角錯落分布,老手藝人的工具與孩子們的涂鴉相映成趣,“鄰里工坊”在居民的期待中正式啟動。活動現場,居民帶來的手作素材各具故事:退休教師的舊毛線團藏著孫女的成長記憶,快遞員的廢紙箱里藏著手工改造的巧思,非遺傳承人的絲線中凝結著三代人的堅守,形成獨特的“情感素材展”,每件物品都成為打開心扉的鑰匙。
活動過程中,“代際協作”讓老人教年輕人納鞋底,年輕人教老人用黏土捏制卡通形象,在技藝互傳中消除隔閡;“社區記憶墻”集體創作環節,居民用馬賽克拼貼社區老照片與新愿景,在共同構思中強化歸屬感;“愛心手作”環節將作品捐贈給社區困境家庭,讓溫情通過手作傳遞到更多角落。
實踐感悟,匠心凝聚治理新動能
活動落幕之后,居民們自發組建了“巧手聯盟”,將工坊的溫暖延續到日常生活:有人定期幫獨居老人修補木椅,有人教務工人員子女做布藝書簽,有人帶著殘障人士家庭創作的手作參加市集,形成“以藝助殘、以技暖心”的治理新場景。實踐團持續追蹤發現,工坊的漣漪效應不斷擴大:社區公共空間的使用率提升55%,鄰里間主動問候的頻次增加近三倍,居民自發參與的“樓道美化”“節慶布置”等公益項目從每月1場增至4場,曾經的“陌生人社會”正逐步蛻變為“互助生活圈”。
此次實踐讓團隊深切體會到,現代社區治理的突破點,在于找到能激活居民心靈聯結的“情感密碼”。“鄰里工坊”以手工藝為媒介,將“以情促治”的理念轉化為可觸摸的實踐:它是培育公共精神的土壤,讓居民在共同完成一件手作的過程中學會協作與包容;是傳承文明的載體,讓老手藝人的堅守與年輕人的創意碰撞出文化新火花;更是凝聚共識的紐帶,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一針一線、一鑿一刻融入日常。這種“輕介入、深參與”的模式,巧妙化解了“數字時代”的社交惰性,證明當治理手段觸達人心深處的情感需求,居民便會從“被動接納者”轉變為“主動建設者”。實踐印證,有生命力的社區治理,不必依賴宏大的制度設計,而是要在手藝傳承中守護溫度,在互助協作中培育信任,在共同創造中凝聚認同——這正是基層治理“以人為本”的鮮活注腳,為開放型社會中社區從“居住集合體”向“精神共同體”轉型提供了可推廣的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