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農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踐生態理念,護南方朱鹮”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在湖州市德清縣下渚湖朱鹮島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實踐活動,旨在以專業學識助力南方朱鹮保護,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深化對瀕危物種保護現狀的認知。

朱鹮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曾一度瀕臨滅絕,被譽為“東方寶石”。經過數十年努力,全球種群數量雖有所恢復,但其棲息地破碎化、種群遺傳多樣性低等問題依然嚴峻。位于德清縣下渚湖濕地的朱鹮種群,是朱鹮搶救保護的重要基地,對于重建中國南方朱鹮野外種群、豐富區域生物多樣性具有關鍵意義。

團隊聚焦朱鹮保護開展實踐活動,深入繁育中心考察種群健康、野外放歸適應性與棲息地優化,采集分析生物樣本提供科學依據。考察后,師生結合成果就棲息地精細化管理與區域協同保護機制座談獻策。


在繁育中心,團隊熟悉了籠舍布局和野化訓練環境,向工作人員請教朱鹮生長特性與保護技術,并利用科普館資源準備宣講素材。隨后的科普宣講中,成員借助館藏鳥類標本,從本地常見鳥類生態特征切入,引導公眾關注瀕危朱鹮,并結合一手調研資料詳細講解了其棲息規律、攝食特性、遷徙模式、育雛行為及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團隊還深入朱鹮成體、幼體籠舍及野化訓練區實地觀察其生長環境與群體特征。部分成員更主動留宿朱鹮島,在實踐期間全程參與日常管護工作,承擔清掃籠舍、保障環境清潔,以及負責泥鰍的捕撈、消毒、精準投喂和殘餌清理,防止環境污染。此外,成員還前往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科普館研學,通過多媒體系統學習朱鹮遷徙規律與種群興衰史,實現了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雙提升。


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果。調研為朱鹮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持,使師生團隊全面深化了對南方朱鹮保護現狀、挑戰性的認知;宣講不僅讓參與學生深刻認識到瀕危鳥類的生存現狀,更有效提升了游客的生態保護意識,成功將“生態育人,育生態人”的理念從校園延伸至社會;飼養學習讓成員掌握了朱鹮島人工繁育、野外種群復壯等現狀,認識到保護工作的長期性與艱巨性。師生們以專業學識與熱忱之心投身實踐一線,其守護行動如同朱鹮翱翔,為更多瀕危物種重歸自然點燃希望,繪就了科技賦能生態保護的生動圖景。同學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關注物種保護,以專業所長助力南方朱鹮種群的可持續發展。

實踐中,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科技賦能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專業技能、溝通協作能力得到鍛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進一步增強。通過親歷保護一線,他們切實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瀕危物種保護中的實踐,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內化為價值追求。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成員們把課堂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顯著提升。
本次活動既有力助推了“東方寶石”朱鹮的保護事業,也是浙江農林大學青年學子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服務國家生態戰略的生動體現。團隊的調研、科普與管護經歷,為南方朱鹮種群復壯積累了寶貴的實踐數據和青年智慧。
展望未來,團隊將深化實踐成果、凝練科學建議,持續關注朱鹮種群動態,為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下一步,他們會整理實踐數據與成果形成專項報告,為朱鹮保護提供具體建議,并探索科技志愿服務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的長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