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14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7月上旬,安徽理工大學“延魂永炙,紅炬長明”紅脈傳承實踐團一行人,沿革命先輩足跡深入延安,開展了紅色文化探訪活動。實踐途中,紅色場館里活躍的小學生解說員群體,以專業生動的講述為隊員們帶來深刻觸動,成為此次實踐活動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延安紀念館里的“馬燈故事”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展廳內,泛黃的文獻、銹跡斑斑的武器與復原的窯洞場景,共同勾勒出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實踐隊員們正駐足聆聽專職講解員介紹中央紅軍抵達陜北的歷史時,小解說員主動走上前來。她身著綠色校服、系著紅領巾,雖帶些許靦腆卻毫不怯場,徑直指向展柜中一盞馬燈:“1937年毛主席在鳳凰山麓的窯洞里,就是靠它的光亮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這些著作照亮了中國革命的方向。”
圖為團隊成員初遇小學生解說員 攝:李垣希
小解說員講解既準確又富含思考,她結合課本中“延安精神”的內容,點明這盞燈正是“實事求是”精神的見證。當被問及如何掌握如此豐富的歷史細節時,她指著胸前的紅領巾認真回應,老師告訴他們紅領巾的意義,自己每天放學后都會對著展品練習,至今已堅持半年。

實踐隊同學在日記中寫道:“本以為我們是來‘受教育’的,卻被一個孩子上了生動一課。她眼中的堅定,比任何史料都更直觀地讓我感受到‘紅色基因’的真實含義。
圖為小學生解說員為團隊成員介紹紀念館歷史 攝:李垣希
紅色展館的“童聲傳承”
展館內,一組小學生解說員正在為參觀者講解,他們身著統一的綠色馬甲,手臂別著“小小講解員”徽章,稚嫩的聲音里透著與年齡不符的莊重。
一位正在為隊員們講解戰地通訊稿的小姑娘,熟練地復述著文字背后的故事:“這篇報道來自當時的戰地記者,記錄了戰士們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仍堅守陣地三天三夜的事跡。”她指著展柜中泛黃的紙頁,語氣堅定:“老師說,這些文字能讓我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
紅色接力中的青春感悟

在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們不僅通過參觀展館、走訪舊址、與老黨員座談等形式系統學習紅色歷史,更在與小學生解說員的互動中,對“紅色傳承”有了新的認識。“這些孩子用童聲講述的,不僅是歷史,更是一種責任的傳遞。當青春力量與童心童聲相遇,紅色基因的傳承便有了更鮮活的載體,這正是此次三下鄉活動最珍貴的收獲。”
圖為團隊成員為同學們留言 攝:李垣希
在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之際,安徽理工大學 “延魂永炙,紅炬長明” 紅脈傳承實踐團的青年學子踏足延安紅色熱土,在與小小解說員的互動中,既深刻感悟了抗戰歷史的厚重與革命精神的偉大,也見證了紅色基因在代代相傳中的鮮活力量。小解說員以童聲傳遞歷史記憶,大學生以青春踐行傳承使命,二者相呼應,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光彩,為銘記歷史、賡續紅色血脈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