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作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常州紅東社區實踐團隊的成員,我全程參與了在常州市紅東社區開展的實踐活動,負責講解常州三杰的事跡與影響。這次實踐活動,讓我對紅色文化傳播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會。
在活動籌備初期,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常州三杰"——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的革命事跡轉化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我走訪了常州三杰紀念館,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在整理資料時發現,現有的宣傳材料大多偏重宏觀敘事,缺乏能夠引發青少年共鳴的具體細節。
為此,我決定從三個維度重構PPT內容:一是突出人物個性特點,二是挖掘生動感人的細節故事,三是設計互動體驗環節。例如在瞿秋白部分,我不僅介紹他作為革命家的身份,更著重展現他作為文學家、翻譯家的一面,特別選取了他翻譯《國際歌》時“三易其稿”的故事。

在PPT視覺設計上,我摒棄了傳統的紅底黃字模板,采用清新簡約的風格。主色調選用深紅與米白搭配,既莊重又不失活力。每頁內容都經過精心設計:首頁用動態時間軸展示三位烈士的生平交集;核心內容頁采用“圖片+金句”的版式;結尾頁設置互動問答環節。
最費心思的是張太雷烈士部分的制作。為了生動展現他領導廣州起義的英勇事跡,我特地聯系廣州革命歷史博物館,獲取了起義當天的氣象資料。在PPT中,我用動畫還原了1927年12月11日廣州的天氣狀況,配合張太雷在起義前夜的講話錄音,營造出沉浸式的體驗效果。我采用了"講故事+提問題+做游戲"的模式。當講到惲代英烈士在獄中堅持寫作時,我準備了仿制的眼鏡道具,讓學生們輪流佩戴體驗,感受在昏暗環境下書寫的困難。這個環節意外地成為整場活動的高潮。
通過這次活動,我收獲了三點重要認識:首先,紅色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其次,歷史人物的呈現要立體豐滿,避免臉譜化;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歷史與現實的連接點,讓革命精神可感可知。
在技術層面,我掌握了多項實用技能:如何將復雜史料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如何設計互動性強的課件;如何根據不同年齡段調整講解方式。這些都是在課本上難以學到的實踐經驗。
活動也暴露出我的不足之處:一是對常州地方史料的挖掘還不夠深入;二是與學生的互動形式還可以更加多樣化;三是后續的延伸活動設計有待加強。針對這些問題,我計劃建立“常州三杰”數字資源庫,開發系列微課視頻,并設計紅色文化研學路線。
這次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紅色基因的傳承需要創新表達方式。當代青少年生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的說教式宣講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我們必須學會用他們熟悉的語言和方式,講述那些不該被遺忘的故事。
在活動結束時,學生們自發創作的“我心中的常州三杰”手抄報讓我們驚喜不已。這些充滿童真又飽含敬意的作品,正是紅色文化薪火相傳的最好證明。正如一位學生在留言本上寫的:“原來歷史人物也可以這么‘潮’!”
這次實踐經歷讓我明白,紅色文化傳播不僅是一項工作任務,更是一種歷史責任。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有義務也有能力讓革命先輩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未來,我將繼續探索更有效的紅色教育形式,讓信仰的火種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