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淮安大地涌動著實踐的熱情與文化的脈搏。作為“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實踐淮安片區的負責人,這段帶領團隊的實踐經歷,于我而言,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成就的旅程。我的角色并非站在講臺中央的授課者,而是身處幕后與臺側,致力于讓整臺“實踐大戲”順暢運轉的“導演”與“紐帶”。我的工作核心圍繞著統籌協調、社區對接、現場管理與素材樞紐展開,在每一個環節的細微之處,感受著團隊協作的力量和社區實踐的深度。
一、統籌協調:繪制實踐藍圖,凝聚團隊合力
實踐的成功,始于清晰的規劃與高效的協作。我的首要職責是全局統籌與分工協調。
任務分解與匹配:在實踐籌備階段,我依據團隊成員黃文宣、劉思妍、房晨、葛晶晶等的專業背景、興趣特長和實踐目標,與大家共同商定分工。黃文宣同學對淮安文化底蘊的深厚理解,使其成為“紅色基因”與“非遺傳承”課堂的理想主講;劉思妍同學對科技與禮儀的關注,則自然承擔起“科技前沿”與“文明禮儀”板塊;房晨同學心思縝密、溝通力強,負責跨社區的課程邏輯串聯與文案記錄;葛晶晶同學細心負責,承擔起后期影像素材整理的重任。我確保每位成員都明確自身職責,理解整體目標。
進度把控與資源調配:從課程選題確認、備課進度跟進,到物資清單匯總(如非遺材料、科技模型、生態瓶耗材等),我都需要實時掌握,確保各環節按計劃推進。當房晨同學在協調社區課程邏輯時,我負責提供支持,整合資源,確保分散的主題能有機串聯成“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精神與物質”的實踐脈絡。
溝通橋梁與問題解決:團隊內部溝通是順暢運行的潤滑劑。我定期組織線上/線下會議,讓大家分享進展、討論難點(如劉思妍同學提到的PPT制作不易、設備突發故障),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這深刻體現了團隊協作和靈活應變的必要性。
二、社區對接:搭建信任橋梁,保障實踐落地
實踐扎根于社區,與社區的順暢溝通與關系維護是我工作的關鍵一環。
前期聯絡與需求對接:實踐開始前,我多次與營東社區負責人溝通,詳細介紹活動方案、課程內容、時間安排及所需支持(場地、桌椅、電源、投影設備、可能的本地資源如非遺傳承人)。理解社區對兒童暑期活動的具體期望,力求我們的實踐內容與社區需求精準契合。
場地協調與資源整合:落實每個社區的具體活動場地、使用時間,并根據課程內容(如非遺手工需要操作空間、科技課需要投影)進行微調。在營東社區,當黃文宣老師籌備“非遺猜猜樂”和淮安茶馓制作時,我積極協助聯系確認所需物料和場地布置要求,奠定了良好的社區關系基礎。
信息傳遞與應急聯絡:作為團隊與社區之間的“官方”聯絡人,確保課程時間變更、人員調整、特殊要求等信息及時、準確地雙向傳遞。在活動期間,保持手機暢通,隨時應對社區方的詢問或突發狀況通知。

三、現場管理:守護課堂秩序,捕捉實踐光影
當課堂開啟,我的角色切換到現場保障者與記錄者。
秩序維護與氛圍營造:深入各個課堂(特別是營東社區綜合課程),我的重要職責是協助主講老師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營造安全、有序、積極的學習環境。輕聲提醒走神的孩子,幫助分發材料,處理小朋友間的微小摩擦,確保黃文宣老師講述紅色故事的莊重氛圍、劉思妍老師進行文明禮儀互動游戲的歡樂節奏、非遺手工環節的操作安全都不受干擾。讓主講老師能更專注于內容傳遞。
光影記錄者:手持相機或手機,穿梭于課堂之間,是我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我努力捕捉那些動人的瞬間:孩子們聆聽周恩來故事時專注的眼神(如黃文宣心得所述)、在非遺課堂上繪制農民畫或嘗試茶馓制作的認真與喜悅、參與劉思妍老師“情緒盲盒”游戲時的真誠流露,以及在周恩來紀念館里孩子們被黨員講解深深打動的神情。我供圖的那些珍貴照片——孩子們舉起的小手、燦爛的笑容、探索的專注——大多出自此環節。我力求通過鏡頭,真實記錄下知識傳遞的瞬間、文化浸潤的痕跡和孩子們成長的微光。
現場支持與機動補位:隨時準備應對現場需求,如協助調試設備(應對劉思妍遇到的音響故障)、幫忙分發和回收教具、安撫個別不適應的孩子、接待臨時到訪的社區人員或家長等,確保課堂流程順暢無阻。
四、素材樞紐:匯聚實踐點滴,賦能成果傳播
實踐的價值不僅在于發生,更在于記錄與傳播。我承擔著素材匯總與傳遞的核心樞紐作用。
每日整理與初篩:當天活動結束后,我會及時將拍攝的海量照片和視頻進行初步整理、篩選,剔除模糊或重復的素材,按社區、課程主題、日期進行分類存儲。這確保了素材的及時性和有序性。
高效傳遞與支持:將精心篩選和初步分類的課堂影像素材,第一時間打包傳遞給負責線上宣傳和文案撰寫的同學,特別是葛晶晶同學進行深度整理,以及房晨同學用于撰寫公眾號圖文稿件。確保她們能及時獲取最新、最生動的現場畫面,支撐其文稿的豐富性與感染力。當看到葛晶晶同學從素材中整理出關于“傳承、文明、創新”的完整圖景,或者房晨同學的報道引發家長留言“下次一定要帶孩子來”時,深感這份傳遞工作的價值。
團隊記憶的守護者:這些匯總的素材,不僅是宣傳的原料,更是團隊共同奮斗、孩子們快樂學習的寶貴記憶庫,為最終的實踐總結、成果展示留存了最直觀的證明。
作為負責人,我或許沒有站在講臺前直接講授知識,但我站在了更廣闊的“講臺”后方——一個需要全局視野、溝通藝術、應變能力和服務精神的崗位。我見證了黃文宣如何讓紅色故事走進童心、非遺技藝煥發新生;感受了劉思妍將科技前沿與文明禮儀巧妙融合的用心;欽佩于房晨串聯三個社區課程邏輯的巧思與處理突發狀況的干練;也感謝葛晶晶在幕后將點滴光影編織成動人故事的細致。每一次課程的順利開展,每一次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光芒,每一次社區滿意的反饋,都凝結著團隊的智慧和汗水,也印證著我協調工作的意義。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負責人的價值在于為團隊成員掃清障礙,搭建舞臺,讓他們能心無旁騖地發光發熱;溝通是橋梁,對上(社區)、對下(團隊)、對內、對外,清晰、及時、有效的溝通是實踐成功的生命線;細節定成敗,從一張宣紙的應急調貨,到課堂紀律的輕聲維護,再到一張照片角度的選擇,細節的處理直接影響著實踐體驗和成果質量;團隊力量無窮,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當黃文宣的文化熱忱、劉思妍的創新思維、房晨的統籌智慧、葛晶晶的細致嚴謹,以及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匯聚在一起時,便能迸發出超越預期的能量。我為自己是這樣一個優秀團隊的一份子,并能為團隊順暢運行貢獻一份“協調之力”而感到自豪;實踐育己育人,在組織協調中,我的組織能力、溝通技巧、應變能力和責任心都得到了極大鍛煉。同時,與社區打交道,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基層工作的特點與需求;觀察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反應,讓我對教育有了更直觀和多元的理解。
回望淮安的夏日,那些在社區活動室里回蕩的講課聲、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團隊成員忙碌的身影、以及電腦中分類整齊的素材文件夾,共同構成了我心中最珍貴的實踐圖景。未來,我將帶著這份寶貴的統籌協調經驗、團隊協作的溫暖記憶和對社會服務的更深理解,繼續前行,努力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繼續扮演好“連接者”與“服務者”的角色,匯聚更多力量,點亮更多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