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論述,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7月16日至18日,寧德師范學院數理學院“霞嶼逐光,山海探興”實踐隊深入霞浦方厝城,開展了一場融合學習、傳播與實踐的非遺傳承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一、登門拜訪學藥理,畬藥文化入心懷
7月16日,實踐隊成員懷著崇敬與好奇,來到雷氏青草藥制作技藝非遺傳習所,走進畬藥傳承人雷順榮老師的世界,開啟了一場融合學習、傳播與實踐的非遺傳承實踐活動。
來到雷順榮老師的工作室,剛踏入房門,一股醇厚的藥香便縈繞鼻尖,架子上整齊碼放的藥材形態各異,有的根莖粗壯,有的葉片舒展,墻上懸掛的泛黃藥書頁腳微卷,仿佛在訴說著畬藥文化的百年滄桑。
雷順榮老師身著素色褂子,面帶溫和的笑容,早已等候在那里。他從事畬藥研究數十載,指尖的薄繭是歲月與藥材摩挲的印記。在講解中,雷老師從畬藥的起源講起,先民們在山林間辨識百草、嘗試配伍的故事如畫卷般展開。他拿起一株艾草,指尖輕撫葉片:“這尋常草木,在畬藥里可是個寶,端午懸掛驅蟲,配伍入藥散寒,都是老祖宗傳下的智慧。”實踐隊成員圍在一旁,時而低頭記錄,時而舉手提問,在雷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中,逐漸揭開了畬藥文化的神秘面紗,了解到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與千年傳承的匠心。
二、直播連線傳藥韻,云端共賞非遺美
7月17日,實踐隊與雷順榮老師攜手,走進畬藥百草園,通過直播平臺向網友們展示畬藥文化的魅力。
鏡頭開啟后,鏡頭跟隨著雷老師在百草園中游動,雷老師來到一株,娓娓道來:“大家看這味金銀花,夏季泡茶清熱解暑,搭配其他藥材還能治療感冒。”他一邊講解藥材的功效,一邊演示簡單的鑒別方法,“優質的金銀花色澤黃白相間,聞起來有淡淡的清香,捏起來干燥不黏手。”實踐隊成員在旁協助展示,及時回復網友評論區的提問:“雷老師,這些藥材有在當地形成規模種植嗎?”“我們當地有沒有學習畬藥的地方呢?”直播間里氣氛熱烈,觀看人數不斷攀升,評論區里滿是對畬藥文化的贊嘆與好奇。這場直播,讓畬藥文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通過云端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三、巧手學做香囊,古法技藝親體驗
7月18日,實踐隊成員最期待的香囊制作環節如期而至。雷順榮老師早已備好制作香囊的材料:艾草、薄荷、山蒼子三種藥材,還有各色棉布與絲線。
“制作香囊講究藥材的配比,不同的配方有不同的功效。”雷老師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像這個安眠香囊,艾草要占六成,薄荷占三成,再加點山蒼子提味,效果最好。”實踐隊成員圍坐一桌,按照雷老師的指導,先將藥材細細研磨,再按比例混合。有的成員初次使用研磨工具,動作略顯生疏,雷老師便走到身旁,手把手教學:“研磨時要順時針轉圈,力道要均勻,這樣藥材才能充分釋放香氣。”
經過一番忙碌,一個個飽滿的香囊在成員們手中誕生。棉布上繡著的祥云圖案與袋內散發的藥香相得益彰,既美觀又實用。成員們捧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香囊,臉上洋溢著成就感,真切感受到了非遺技藝在指尖流轉的溫度。
“霞嶼逐光,山海探興”實踐隊的此次活動,不僅讓成員們近距離觸摸到畬藥文化的脈搏,更通過直播等創新形式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活力。雷順榮老師的堅守與熱忱,讓大家深刻理解了“傳承”二字的重量。實踐隊成員紛紛表示,未來將繼續關注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用青年的力量讓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綻放光彩,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青春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