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漸盛的七月,當城市被熱浪包裹,我帶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踏上了暑期社會實踐的征程。作為團隊鹽城片區實踐負責人與南京、鹽城片區投稿負責人,這個夏天于我而言,是一場關于責任與成長的修行。在鹽城青年路兒童康復院區的陽光下,在孤獨癥兒童澄澈的眼眸里,在一篇篇見諸報端的新聞稿中,我讀懂了團隊協作的深意,更觸摸到了社會實踐背后那股溫暖而堅韌的力量。
實踐的序幕,始于一份反復打磨的策劃書。確定鹽城青年路兒童康復院區為實踐地點時,我曾多次站在院區門口觀察——這里的孩子們總是安靜地坐在走廊里,眼神里帶著對世界的好奇,卻又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疏離。那一刻,我更加堅定了選擇此處的決心:我們或許無法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但至少能為他們的夏天添一抹亮色。
活動前期的籌備,是一場與細節的博弈。與醫院對接時,我一遍遍和院區負責人溝通時間、場地與活動內容。孤獨癥兒童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必須將“安全”與“適宜”刻進每一個環節。為此,我牽頭完成了詳盡的可行性分析:從成員特長出發,提前完成項目規劃,針對可能出現的兒童情緒波動、天氣變化等情況制定三套應急預案;組織志愿者撰寫教案時,我逐字逐句審核,將“用游戲傳遞溫暖”作為核心原則,刪掉過于復雜的環節,增加互動性強的設計。
采買教學物品的過程,至今仍歷歷在目。捐贈物資清單修改了三版,從圖書到解暑物資,每一件都經過篩選,確保安全無毒、易于使用。安排志愿者食宿時,我要保證大家的休息質量,又能在突發狀況時快速響應。而那些記錄實踐的相機、備用電池,則被我整齊地放進收納箱——這些看似瑣碎的準備,實則是實踐順利開展的基石。我深知,對細節的敬畏,便是對孩子們的負責,對團隊的承諾。

七月初的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康復院區的玻璃窗,鹽城片區的實踐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啟動儀式上,當大家將捐贈物資整齊碼放在活動室,當孩子們接過印著卡通圖案的愛心明信片時,我看到幾個孩子的手指輕輕摩挲著卡片邊緣,眼中泛起細碎的光。那一刻,所有前期的奔波與疲憊,都化作了心頭的暖流。我向志愿者們講述孤獨癥兒童的世界:他們或許不擅長表達,卻能在音樂中找到共鳴;他們或許抗拒擁抱,卻會在游戲中悄悄牽起你的手。話音落下時,現場的寂靜里,我聽見了許多顆心被觸動的聲音。
兩天的線下活動,是一場充滿驚喜的雙向奔赴。與辛玥曄同學搭檔授課的時光,成為我這個夏天珍貴的記憶。體育課上,我看著他們笨拙卻認真地攀爬、接沙包時,汗水浸濕了衣衫,笑聲卻從未停歇。音樂課上,非洲鼓的節奏響起,孩子們跟著節拍搖晃身體,當我們一起唱起改編的兒歌時,有個女孩突然伸手碰了碰我的臉頰——那一瞬間,我讀懂了,愛從來不需要復雜的語言。作為負責人,活動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時刻關注。我會悄悄提醒志愿者放緩語速,會在休息間隙檢查教學物品是否齊全。我明白:所謂“負責人”,不僅是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團隊的“定心丸”。
實踐的結束,并非故事的終章。當最后一位志愿者離開康復院區,我便立刻投入到宣傳工作中。作為鹽城片區負責人,我深知,這些溫暖的瞬間不該被時光淹沒——它們需要被看見,被記住,從而吸引更多人關注孤獨癥兒童群體。

那段時間,為了讓每一篇新聞稿都能打動人心,我反復打磨文字。給國家級媒體投稿時,我特意突出活動創新性:“用非洲鼓節奏打開溝通之門,志愿者與孤獨癥兒童共譜夏日樂章”;向省級媒體介紹時,我聚焦團隊的公益初心:“大學生志愿者用行動詮釋責任,愛心物資背后是對特殊兒童的深情”。審核圖文時,哪怕是一張照片的色調,我都要和團隊成員反復溝通,只為讓讀者透過屏幕,感受到現場的溫度。作為南京片區投稿負責人,我同樣不懈怠。我懂得:宣傳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一種“二次實踐”——它讓實踐的價值得以延伸,讓善意的種子播撒到更遠的地方。
這個夏天的實踐,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我的成長,也映出了團隊協作的力量。作為鹽城片區負責人,我學會了在統籌中平衡細節與全局;作為投稿負責人,我明白了“好的宣傳,是讓故事自己說話”。更珍貴的是,我在孤獨癥兒童的世界里,找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他們或許無法像普通孩子那樣流暢交流,卻能用音樂與節奏表達情緒;他們或許對陌生人充滿警惕,卻會在你真誠相待時,回報以最純粹的信任。這讓我想起啟動儀式上,我對志愿者說的那句話:“我們不是來‘幫助’他們,而是來和他們一起成長。”
如今,暑期實踐的余溫仍在心頭蕩漾。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或許力量有限,但只要把每一次實踐都當作扎根大地的機會,就一定能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收獲屬于自己的成長。這個夏天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做好一份策劃,更是如何用行動詮釋初心,用擔當書寫青春。而這,或許就是社會實踐最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