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線上成員,7月6日鹽城德馨醫院青年路兒童康復中心的活動雖已落幕,我卻在收到素材后,用文字回溯了那段充滿溫度的時光。我的任務是撰寫當日活動的通訊稿,即便錯過了實時參與,依然想讓文字帶著現場的呼吸感,讓每個細節都能被清晰感知。
收到素材包時,文件夾里的內容已按時間線整理妥當——從清晨的場地布置到傍晚的活動收尾,200多張照片、12段視頻和數十條現場記錄,像一串被精心串聯的珍珠,等著被文字重新點亮。我先花了兩個小時通讀所有材料,在筆記本上畫出簡易的時間軸:8點30分教具擺放、8點50分孩子入場、9點紅色文化課開始……每個節點旁都標注著素材里的“閃光點”:一張孩子攥著星星貼紙的特寫、一段帶著童聲驚呼的錄音、幾行志愿者隨手記下的現場反應。
翻到場地布置的照片時,我對著圖片里的細節反復琢磨:紅色文化教具整齊碼放在講臺左側,非遺漆扇材料包按顏色分類,彩筆在陽光下折射出細碎的光。這些看似尋常的擺放里,藏著團隊的用心——紅色教具置于視覺焦點,暗合課程主題;材料按顏色分類,方便孩子們快速取用。我在稿子里寫下“每一件教具都帶著被精心準備的溫度”,因為從這些規整的細節里,能讀到志愿者對活動的重視。

孩子們入場的視頻讓我放慢了播放速度。鏡頭里,有個孩子攥著老師的手不肯松開,直到志愿者遞過星星貼紙,才慢慢松開手指。素材里附了一句簡單的描述:“貼紙讓孩子放松了些”。我盯著畫面里孩子指尖的變化,突然想到“貼紙像魔法鑰匙,悄悄打開了孩子們的防備”,這樣的表述或許能讓讀者感受到那份小心翼翼的溫柔,即便隔著時間的距離,這份細膩依然清晰可觸。
紅色文化課的素材里,一張特寫照片格外動人:后排小男孩的手指正輕輕點著投影幕上的大銅馬雕塑,旁邊的文字記錄寫著“孩子一直盯著看,嘴里念叨‘馬’”。我特意去查了鹽城大銅馬的背景,知道這是紀念新四軍的地標,便在稿中寫下“孩子們對家鄉紅色地標的親近,是刻在骨子里的聯結”。黃沁怡講“小戰士送信”時,現場錄音里傳來孩子們的驚呼聲,素材備注“講到‘躲進草垛’有孩子捂嘴,說到‘成功送信’有孩子拍手”。我仿佛能看到孩子們瞪圓的眼睛,于是寫下“故事里的勇敢,正通過最樸素的情緒共鳴,住進孩子們心里”,這些真實的反應,比任何修飾都更有力量。
“勇敢姿勢模仿”環節的視頻我看了三遍。志愿者挺直腰桿的樣子,和孩子們歪歪扭扭卻認真的模仿形成奇妙的呼應。有個孩子踮著腳、聳著肩膀,卻努力抬高下巴,素材里寫“志愿者說這孩子平時不愛動,今天特別投入”。我把這個細節寫進稿里:“這些不標準的姿勢里,藏著最純粹的敬意”,因為這份認真,不會因時間流逝而褪色。
非遺漆扇課的素材里,一段小視頻讓我笑了出來:孩子把顏料涂到手上,卻笑著按在扇面上拓出圓點,陶靜雯幫他畫了朵小花,旁邊標著“孩子說‘這是會開花的手’”。這個意外的創作讓我想到,非遺傳承本就該有這樣的靈動,于是在稿中強調“不是刻板的模仿,而是帶著個性的創造”。美術課上,那個上午沉默的孩子突然喊出“我吃過”,素材里特意標注“第一次主動發言”,我便用“色彩成了橋梁,讓沉默的孩子愿意開口”來記錄這個瞬間,藝術的魔力在這時格外明顯。
活動結束時的“彩蛋”視頻,是我反復看的最后一段素材:孩子舉著漆扇對著鏡頭翻轉,金箔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笑容比金箔更耀眼。我把它放在通訊稿的結尾,想著讓讀者知道,活動留下的不只是課程成果,更是這樣閃閃發光的瞬間。

整個撰寫過程,更像一場與素材的對話。我對著照片揣摩光影里的情緒,聽著錄音捕捉語氣里的起伏,在文字記錄里尋找被忽略的細節。反復核對志愿者姓名、確認課程時間、查證紅色文化背景,這些看似瑣碎的工作,都是為了讓文字更貼近現場的真實。當通訊稿發布后,看到有讀者說“被孩子的笑容打動”“想了解更多非遺課程”,突然覺得,即便在活動結束后才接過素材,文字依然能跨越時間,把現場的溫暖傳遞出去。
這場“滯后”的記錄讓我明白,社會實踐的參與從來不止一種方式。現場志愿者用行動留下痕跡,而我用文字讓這些痕跡被更多人看見。每一個被認真寫下的細節,都是對這場活動最好的紀念,也是對那些溫暖瞬間的溫柔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