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曹葉璇)近日,廣東財經大學埗埗高升實踐團(下稱“實踐團”)深入東莞市高埗鎮,圍繞東圃小學舊址開展紅色文化實地調研,通過實地探訪與口述史訪談相結合的方式,系統追溯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挖掘沉淀于地方遺址中的紅色基因。此次調研旨在推動高校青年主動融入地方歷史敘事,助力紅色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傳播。
尋根溯源:一處校園的紅色前史 位于高埗鎮的東圃小學舊址,是一處具有深厚歷史價值的紅色遺址。1936年,李一之烈士在此創辦學校,貫徹“辦學為名,抗日為實”的思想,將校舍轉化為秘密抗戰據點,在此組織宣傳活動、傳遞革命情報,并帶領學生創作抗戰啟蒙讀物《救亡三字經》。這所校園見證了高埗鎮的烽火歲月,是高埗革命精神的重要發源地。實踐團成員通過查閱史料、實地勘察和比對調研,較為全面地還原了東圃小學的歷史原貌。
圖1東圃小學舊址內景圖
圖2廣東財經大學“埗埗高升”實踐團實地調研圖
走街串巷:傾聽民間的紅色回響 為進一步挖掘在地紅色記憶,廣東財經大學“埗埗高升”實踐團深入高埗鎮村落街巷,開展線下口述史訪談。他們以腳步丈量這片紅色熱土,以鏡頭與筆觸記錄沉淀在鄉野中的家國記憶。
在這次訪談中,一位頭發花白的老黨員用風琴吹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并以此為開場,用音符講述信仰的力量。他動情講述一段鐫刻在記憶中的歷史:東莞第一中學革命烈士紀念碑下,安葬著的六位為國捐軀的英烈。其中一位烈士因遺體未能尋回,鄉民以黑狗替代安葬,以此寄托對烈士的無限哀思與敬仰。
他還講述了抗戰時期東江縱隊交通員夜行八小時傳遞情報的經歷,并回憶起一個真實的“紅色之家”的故事:三位姐姐和一位弟弟全部參軍投身革命,弟弟在淮海戰役中榮立二等功,后在朝鮮戰場壯烈犧牲。這些鮮活片段,共同構成了高埗人民在民族危難時刻無私奉獻的群像記憶。
圖3何老師吹口琴圖
圖4廣東財經大學“埗埗高升”實踐團訪談圖
賡續血脈:青年融入紅色敘事 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還了解到高埗鎮近年來在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努力:東圃小學已設立傳統教育展室,革命遺址逐步修繕完善,地方黨組織邀請退伍軍人、老黨員走進課堂講述親歷史實,同時結合“百千萬工程”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讓紅色文化在城鄉融合中煥發新生。
從遺址實地走訪到村民口述訪談,從史料考證到青年書寫,廣東財經大學埗埗高升實踐團用腳步丈量歷史,以行動守護信仰。他們將沉睡于鄉野之間的紅色印記重新喚醒,讓青年成為“講述者”“記錄者”“傳承者”。
結語: 這不僅是一場關于土地與記憶的雙向奔赴,更是一場關于精神信仰與時代責任的代際接力。紅色火種,正以青年的姿態,于新時代續寫不滅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