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承與市場間探尋非遺新生
時間:2025-08-01 23:48:00 關注:
在傳承與市場間探尋非遺新生
為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與發展路徑,助力非遺活態傳承,2025年7月4日,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赴日照市開展實踐活動。懷揣著對非遺發展的關切與喜愛,實踐隊員先后走訪春風十里慧敏黑陶工作室、日照森林公園及王家皂夜市,通過實地探訪、人物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系統了解當地非遺傳承,收集公眾對非遺保護的意見與建議。
黑陶工作室里的傳承堅守
7月4日上午,實踐隊員首先來到位于日照市春風十里文創園的慧敏黑陶工作室。推開木門,泥土與炭火混合的氣息撲面而來,十余平方米的工作室里,陳列架上整齊擺放著各式黑陶作品:有的如蛋殼般輕薄,表面刻著細密的云紋;有的造型古樸,仿商周青銅器的饕餮紋在燈光下泛著啞光。
秦慧敏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日照黑陶的歷史與工藝,“作為龍山文化的重要遺存,其制作需經選土、制泥、拉坯等12道復雜工序,材料的選取與窯溫的精準控制直接決定成品質量”。她坦言,盡管黑陶早已突破單一黑色,能通過不同燒制工藝呈現紅陶等多樣色彩,還創新設計出鳥嘴壺、龜形器等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茶具,但傳承仍面臨多重挑戰,例如:年輕人多不愿從事這項辛苦工作,工作室年輕學徒較少;高校缺乏專門陶瓷學院,導致系統學習渠道匱乏等。不過,她始終保持熱忱,不僅通過短視頻普及技藝,還計劃打造場景化體驗空間,結合研學活動讓游客參與制作,并探索產業化路徑,在保留限量精品的同時擴大生產,讓傳統手藝融入現代生活。
談及堅守動力,秦慧敏表示,雖工作辛勞卻無比充實,“這是能安身立命的手藝,更是文化根脈”。她呼吁政府加大補貼力度,期待與高校合作培養專業人才,讓黑陶在創新中延續生命力。實踐隊員們深切感受到傳承人對技藝的熱愛與擔當,表示將整理訪談內容,為推動非遺保護提供參考。
森林公園里的認知畫像
7月4日下午,日照森林公園內綠意盎然,海風裹挾著松木香掠過林間。實踐隊員們攜帶100份調查問卷,在棧道旁、草坪邊向過往游客展開調研。問卷圍繞“非遺認知度”“接觸渠道”“保護建議”三個維度設計,涵蓋黑陶、剪紙、漁民號子等日照本地非遺項目。
“您聽說過日照黑陶嗎?”在海邊,實踐隊員向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女士遞上問卷。對方接過筆笑著說:“在博物館見過,但不知道現在還有人做。”實踐隊員統計發現,大部分游客表示“從未聽說過日照非遺項目”并且消費意愿不高,可見非遺傳承的挑戰仍然很大。
午后的沙灘區域,幾位老年游客的回答則呈現出不同面貌。“我們小時候,村里有老手藝人做黑陶罐子裝糧食。”65歲的日照市民回憶,他建議在景區設置非遺展示區,“讓游客不光看海,還能帶走點文化”。實踐隊員注意到,年輕游客更關注非遺的“獨特性”,20歲的大學生在問卷上寫道:“如果黑陶能做成手機支架,可能會更愿意買。”
夜市里的傳承期待
7月4日晚,王家皂夜市燈火璀璨,海鮮燒烤的香氣與叫賣聲交織成熱鬧的市井圖景。實踐隊員們穿梭在攤位間,針對“非遺與生活融合度”展開補充調研。
“您覺得夜市里適合賣非遺產品嗎?”在一家文創攤位前,隊員與攤主李女士交流。她指著貨架上的貝殼飾品說:“我賣的這些算‘文創’,但不算非遺。如果有黑陶小擺件,我愿意代賣,游客喜歡有地方特色的東西。”調查中,多家夜市攤主表示“愿意引入非遺產品”,但擔憂“價格太高賣不動”。
實踐隊員們在王家皂夜市的調研中發現,攤主們對引入非遺產品抱有積極態度,認可其地方特色對游客的吸引力,但價格問題成為制約合作的關鍵因素。這一情況既反映出非遺產品融入市井生活具備一定的市場基礎,也揭示出其在商業化推廣中需平衡文化價值與市場接受度的現實挑戰。這些攤主們的意見為探索非遺產品接地氣的推廣模式、促進非遺與夜市經濟的有機融合提供切實參考,助力非遺在生活場景中煥發新活力。
此次日照之行,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從黑陶工作室的堅守、森林公園的認知畫像到王家皂夜市的融合期待,全方位觸摸到日照非遺傳承的溫度與困境。秦慧敏對技藝的執著、游客與攤主的多元反饋,共同勾勒出一幅非遺在現代生活中掙扎與生長的圖景——傳統工藝既需守護文化根脈,也需在創新中貼近大眾。實踐隊員們表示,希望此次的調查結果,會為非遺保護部門提供參考,助力日照黑陶等非遺項目在傳承中突破壁壘,在市場中找到坐標,讓古老技藝真正走進當代生活,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作者:王鑫媛 來源:社會實踐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