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15日,浙江工商大學“助聯萬家浙里共富”實踐團一行人,帶著對社會救助創新模式的探索熱情,深入杭州市上城區與西湖區助聯體,圍繞“數字化平臺如何助力精準幫扶”“‘夾心層’家庭救助瓶頸如何突破”等核心問題展開實地調研。此次實踐恰逢浙江省推進“弱有眾扶”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的關鍵階段,團隊希望通過走訪,解碼杭州在構建多元協同救助體系中的創新實踐,為全省社會救助工作提供可借鑒的基層經驗。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上城區助聯體宣傳片。余汶思攝
數字織網:西湖“1+2+N”讓每一份困境都被精準捕捉 實踐團隊探訪的第一站是杭州市西湖區助聯體。剛步入大廳,一塊實時更新的智慧救助大屏便吸引了成員們的注意——屏幕上滾動顯示著轄區內困難群眾的求助響應進度、已解決問題分類統計等數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正是西湖區創新打造的“1+2+N”運營模式的核心載體:“1”指一個實體化運營平臺,整合了民政、人社、衛健等12個部門的救助資源;“2”是縱向區、街、社三級協同與橫向政府、智慧平臺、社會力量三方聯動的兩個維度;“N”則涵蓋從基本生活保障到職業技能培訓、心理疏導等28項服務,真正實現了救助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
工作人員表示,“多數困難群眾不好意思主動求助,他們的需求像埋在土里的種子,需要我們主動去發現。”通過數字化平臺,訴求響應時效壓縮至4小時內,2025年已解決急難問題600余件。居民申請救助也十分便捷,既能在“浙里辦”APP上傳材料,也可到村社服務點由工作人員代操作。在隱私保護方面,平臺通過入戶解釋、信息加密、影像脫敏等措施周密保障,只有獲得授權的工作人員才能查看服務對象的詳細信息。
“夾心層”破繭:上城“1445”在多維聯動下激發內生動力 實踐團隊的第二站是上城區助聯體,重點探尋當地獨特的全周期“1445”救助新模式。該模式圍繞救助核心,建立多元機制,聚焦關鍵方面,解決核心問題,實現了救助工作的“系統化、精準化和高效化”。
圖為上城區助聯體工作人員講解其幫扶模式。余汶思攝
目前,上城區政府通過數字化平臺,已實現對低保、低收入和急難人群的動態監測與政策兜底,但對于未達到政策認定標準卻實際困難的“夾心層”群體,其幫扶主要依賴社會力量。受采人向團隊介紹,“當前助聯體運營中,社會組織積極性調動、服務質量保障及資金來源拓寬等問題較為突出,需突破政策兜底的局限性,構建多維度支持體系,以精準識別需求、優化激勵機制、分層幫扶,增強‘夾心層’群體的內生動力,推動‘被動救助’向‘主動脫困’轉變。”
圖為實踐團與上城區助聯體的工作人員面對面訪談。舒馨悅攝
共富長歌:從物質援助到尊嚴重塑,讓幫扶更有深度 助聯體的生命力在于“精準”與“溫度”。一名社區工作者的話令團隊成員動容:“救助不是施舍,而是用真心換真心。”從政策兜底到發展賦能,助聯體不僅提供物質援助,更通過技能培訓、心理疏導幫助受助者重拾尊嚴。
圖為實踐團與工作人員合影。舒馨悅攝
走訪尾聲,兩地助聯體的工作人員都提到了同一個期盼:“社會救助不能只靠政府單打獨斗。高校可以設計更科學的需求評估模型,企業能提供就業崗位或技能培訓基地,社區志愿者可成為常態化幫扶的觸角。”正如西湖區助聯體的那句標語:“每一份微小的力量,都能讓防線更溫暖。”實踐團離開時,夕陽透過服務中心的玻璃窗,在“弱有眾扶”四個金色大字上投下溫暖的光暈,這光暈里,有政策的溫度,有技術的精準,更有無數人攜手同行的力量。
文案:郭偌曦、王斌元、施雨彤、劉玲霞
攝影:陳惠怡、張奧然、余汶思、舒馨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