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
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
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
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2025年暑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青年學子
奔赴祖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
用實際行動上好社會實踐這門“必修課”
時代之聲:醫人醫國,初心從未遺忘 19世紀末期,孫中山目睹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狀痛心疾首,毅然走上“醫國”之路。懷著熱忱寫下的《上李鴻章書》上書無果,加之見證了清王朝官員的腐敗,孫中山對其失去希望,轉頭于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決心“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在創立中華民國后,孫中山仍未停止革命征途。民國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癌癥在北京逝世,結束其傳奇的一生。

在民國六年(1917年)和民國十二年(1923年)孫中山兩次在廣東士敏土(水泥)廠辦公樓建立革命政權,因此廣州市人民政府將此地建設為舊址類遺址,并于2024年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青年之聲:堅韌堅持,浩氣永存心間 走進歷史場館的意義在于讓青年群體真切觸摸革命先輩的奮斗足跡,進而領悟近代中國救亡圖存歷程中凝聚的先驅精神。在視頻錄制之前,實踐團隊通過線上資料查詢以及線下參觀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的調研途徑,結合場館實景與歷史資料,著手策劃視頻拍攝方案,期待用鏡頭語言活化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

2025年7月24日,實踐團隊抵達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開啟拍攝工作。從青磚黛瓦的門樓到莊嚴肅穆的展廳,從復原的大元帥辦公室到陳列著歷史文獻的展柜,隊員們用生動鮮活的講述,將百年前在這里發生的護法運動、政權建設等重大歷史事件緩緩鋪展。
?

在場館內,團隊成員看著孫中山先生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字,駐足良久。透過這四個字,仿佛傳來千年前血腥味下按耐不住的燥熱的奮起心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那樣,戰役必然存在犧牲,而烈士們灑下的熱血也不會被辜負。它為堅持染色,為發展染色,也為理想染色。

如今,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大元帥府里的舊桌椅已成為歷史見證,但孫中山先生 “天下為公” 的理想與無數革命者的奮斗精神始終激勵著后人。未來,團隊將繼續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用青春視角解讀歷史篇章,以實際行動傳承不朽的先驅精神。
文字:盧敏
圖片:曾煜程